一群不会写诗的人聚在一起,为夏天写了一首诗。我们相信,诗歌是活在大地田野,山川河流上的。吟唱的快乐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人。
故事缘起于我和青浦一个美丽的小村——和睦村的缘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那样的远方。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来说,自驾当天往返的乡村“微度假”就成了更为日常的选择。对我来说,和睦村就是我的阿勒泰。
一条徐泾河,悠悠荡荡,穿过这个不大的村庄。春天在一片片油菜花田中奔跑;秋天呼吸金黄色麦田的味道,用一本旧书去换一杯咖啡。而夏天,整个村子都被浓郁的绿包围,还有贴着水面铺开裙裾的睡莲。
周末的水街市集永远热热闹闹,售卖新鲜的草莓、蔬菜、鲜花,和手工钩织的挎包。我买了一只,那凹凸有致的粗粝手感让我想起小时候流行的那种粗棒针绒线衫。背在身上,又惊喜地发现,它长得和路边的一种野花简直一模一样。这种花有个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又有点伤感的名字,“一年蓬”——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首短小的诗,三个字就点出了复杂的情绪和生命的易逝。
总之,一切发生得顺理成章,在和睦村的饮光山房,我开始组织阅读和写作疗愈工作坊。
这间像极了《梦华录》里东京风貌的茶肆,有着漂亮的三层小院,五六只肥美的小猫,一年四季的不同风光。我曾经带了许多海外回来的朋友到这里小聚,感受东方美学式的生活,围炉,煮茶,看书,聊天,抄经,吃果子。因为有着相近的想法和趣味,我和主理人s也成了朋友。
在6月的一个下午,我们遇到了一群真诚可爱的学员,工作坊结束后,大家仍然热烈交谈着,不愿意散去。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有设计师,企业家,自由译员,老师和学生。但这个下午,我们都属于旷野,属于诗歌。我们从李娟讲起,谈到了植物和矿石,谈到了文字中的真实与假象,谈到了书写如何疗愈人心。
有一位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中文的老师m,带着她刚刚考上大学的小孩一起来了工作坊。m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的中文已经说不太好了”。而她成绩优异的小孩已经完全不会读写中文了。
于是我们的共创和分享就变成了中英混杂的国际范儿,时不时冒出一些需要停下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好在大家其乐融融,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小小障碍充满了包容和好奇。
最后我们给这首诗取名为《夏天》——从阿勒泰到和睦村,从过去到未来,天马行空包罗万象,就像无法控制的思绪;不变的是那天下午,这个热气腾腾的夏天,给每个人带来的身体上的切实感受。
我能感觉到,和m一样,那天来的每一个人,都想要重新拾回对中文语言之美的感受力。
有的人在行走中放低了视线,写下“后院的猫慵懒地和我对视了一眼”。有的人注意到了角落不起眼的栀子花,仔细地嗅过了花香。有的人在茶水的旋涡里回忆了自己辗转的人生。
对那天的我们来说,在这样的氛围里写下的,都是当下最好的文字。(何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