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宁白:杨老师-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读 | 宁白:杨老师

夜读 | 宁白:杨老师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读 2024-07-19 20:3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宁白  

群山静穆,圆月悬于蓝黑的苍穹之上,眼前开阔而辽远。

山顶海拔800多米。逃离了天天40度的高温,此时坐在院子里,有山间的凉风吹来。山峦很远,星空很近。孩子说:“我使劲一跳,就抓着星星了。”

大娘拿来葡萄大小的金黄色的小柿子。说:“这品种在村里是独一份,种子是杨老师给的,他夏天来我家避暑,有三四年了。”

这小柿子,早餐时桌上就摆了一盘,吃起来甜鲜,饱含水分。

大娘叨叨着:“他还给了南瓜种,现摘的瓜炒来吃,又甜又糯,别家没有。杨老师人好,种子都不收我们钱,每次给他东西,他都不要。”

现在,杨老师就坐在我身旁,听了这话,脸上有点受不住,腼腆了起来。周围坐了一圈避暑的老人。

杨老师不是“老师”。他的身份是老板,在外地开着一家生产地板的企业。身材修长,戴着眼镜,说话不疾不徐,举止儒雅。

令大娘入心的是,他送了种子,还一招一式教她西红柿、南瓜该怎么下种、怎么养护。乡里人最尊敬的“老师”两个字便脱口而出。也有人叫“杨教授”的,但大娘不知“教授”的分量。“老师”是“先生”的别称,叫着亲切。

避暑团的“团长”,与老杨是黑龙江省同江市一个生产队的“插友”,说起几十年前的患难兄弟,又露出了东北农村的“屯子音”,好像正在村里的巷口与老乡聊天。

插队知青都有凌晨三点起床干活,擦黑回家土灶做饭的苦日子。老杨26岁时放下锄头,当了副乡长。常常步行几十里地去村里蹲点。住村民家,吃百家饭。那时穷,钻进农民的被窝里,浑身痒痒。村民也没有大米白面“讨好”这个后生小官。顿顿高粱米、大碴子,不见荤。一蹲几十天。乡亲们的穷苦和情谊,却一直埋在老杨心里。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时光,他说,同江百姓帮助我一点点成长,对我有恩,我不能忘。

有人刷出手机照片给大家看,是回访同江的知青昨天传来的。

村民开着车在同江县城卖哈密瓜,丰收了的同江哈密瓜堆得老高。东北小伙一高兴,挂车上的红底白字透出了心里的喜庆,路过的人,呵呵笑着,捧两个瓜,过秤。

从没听说,黑龙江边的同江县出产哈密瓜。另一张照片,说出了缘由:老杨回城后,前几年,投钱在当地盖了塑料大棚,又引入了哈密瓜种子,教他们种植。大棚旁,立下碑,印上了老杨年轻时的照片,旧衣、长发,疲惫中透出英气。那几座大棚被称为“知青大棚”。

有人问:“你搞的是地板生产,怎么懂农事?”他说:“只要你想搞,都能搞成,网上有的是这些知识,又有各种群,加入,啥问题都解答了。”

“团友”调侃:“我看你一早就在路边的菜地里转悠,对土疙瘩的感情深啊。”

从地板自然说到住房。

围坐一圈的人,买的房子都涨了,有涨了七八倍的,脸上洋溢着喜气。老杨在好几个城市里有别墅、有公寓。说到涨价,却颇有些激动:“我最反对房子涨价,如果有人要买我涨价这么多的房子,我会感到内疚。”

此话一出,每个人都看着老杨,不响了。一定有人不解、不信。似乎不是尘世人间的言语,是天外飘来的动听的音符。

我曾听他说过,看到大马哈鱼为产仔,逆流而上,产仔后全身通红死于河滩,很感动,从此不再吃大马哈鱼。我也听他对大家说,考察一个人,要看他是否愿意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仅仅老想着自己那点事。他的祖父,在一百年前,著有一书,专写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几年前,此书由商务印书馆重印。

在酷暑天的山顶,听一个有着悲悯情怀和乐施社会的男人表露心语,犹如感受很近的月亮,洒下的那一片清冽的光,令人舒坦而安宁。这世界,除了竞争引发的喧嚣,也还有善良和沉静的思考。

“农家乐”客厅里,玩麻将和扑克的人嚷声一片。在一个角落,我曾问他:“你经历过生活的起伏,也看到过社会的一些暗处,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帮助人,愿意对这个社会表达善意?”

他顿了顿,清晰而温和地说:保持初心。

这时,院子里有两个孩子跑了过来,七八岁的小男孩跑在前,四五岁的小女孩追在后。在男孩的奶奶面前站定后,小女孩说:“小哥哥,我哪里做错了?你告诉我,我会改的,我还要和你玩。”稚气的话,一字一字地柔声说出,老杨被逗乐了,面对小女孩的目光专注而虔诚。也许,他未泯的童心与女孩融合在了一起。

女孩的纯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初心。只是有人在经历了人世间的打磨后,初心被染上了各种色彩。

“保持初心”,老杨说的时候很轻,如心声。我知道,老杨讲的初心,就是纯真和善良。这初心,七十多岁的老杨,以自己的固执,在坚守。

不知什么时候,一口一声叫着“杨老师”的大娘,已经回屋睡觉了。

群山静穆,圆月悬于蓝黑的苍穹之上,眼前开阔而辽远,这是一幅圣洁的画……(宁白)


编辑:王瑜明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