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之尾、海之头”,南通大有“看头”-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进“江之尾、海之头”,南通大有“看头”

走进“江之尾、海之头”,南通大有“看头”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三角 2024-07-15 12:42:38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综合  

“看完海太过江隧道建设工程和南通‘八龙过江’规划介绍,对南通的‘通’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长江口建造的一台台‘大国重器’,是南通工业的骄傲,也给‘中国制造’增添了许多底气。”“吕四港码头装卸作业的无人化操作,让人对南通沿海的下一个十年更加充满期待”……

今年是南通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7月10日至13日,由扬子晚报和南通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组织的全国晚报都市报社长总编看南通活动顺利举办。

来自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钱江晚报、齐鲁晚报以及厦门晚报、青岛晚报、大连晚报等近20家媒体的老总和骨干记者走进“江之尾、海之头”的南通,沿着江海岸线驱车400公里,探访跨江向海发展的火热一线。面对40年来南通“换了人间”般的沧桑巨变,这些见多识广的媒体“大咖”也不禁连连发出感慨和赞叹。

“八龙”过江吸引媒体目光

7月11日下午,汽车一驶进海太过江隧道展示馆,媒体老总们的目光就被一台直径超16米的盾构机模型所吸引。建设工地上,上千名工人正在挥汗如雨地推进工程建设。海太隧道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是连接南通市海门区和苏州太仓市的过江通道,也是南通“八龙过江”规划中的“第五龙”。

“海太隧道建成后,将进一步打开南通过江的‘南大门’,推动南通更好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手指落向一道蓝色连接线,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晓见向媒体老总们畅想今后南通的交通之变,“未来南通江面上将有8条过江通道直通苏南、连接上海,真正实现和上海的同城化。”

“八龙”齐过江、南通更“好通”的交通格局,让在现场采访的厦门晚报副社长徐芳菲感受很深,“南通地处江苏沿海的最南端,和上海、苏南一江之隔。‘八龙’过江让南通之‘通’更加名副其实,南通将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徐芳菲表示,南通被誉为 “中国近代第一城”,以张謇为代表的近代名人先贤,让南通“开风气之先”,也为南通留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随着南通越来越“好通”,人文经济双向奔赴,必定为南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虽然是第一次来南通,但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总编辑张冬萍却对这座江海门户城市早有耳闻。“南通一边连着上海,一边连着苏南,作为一个制造大市、工业大市,有了跨江交通的连接,南通将和上海、苏南的产业形成更好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张冬萍说。

图说:启东全力打造最美江海岸线

“‘大国重器’增强中国底气”

7月11日傍晚时分,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生产企业亮起点点灯光。夜幕下,一台台钢铁焊接的“巨无霸”耸立在水面上。虽然天降大雨,但丝毫没有浇灭媒体老总们对这些正在建造中的“大国重器”热情。

园区某船厂的船坞内,一座巨大的海上钻井平台正在建造,目前已初具雏形。“这座平台的长度比一艘航母还要长。”企业负责人说。听完介绍,钱江晚报副总编辑、潮新闻编委委员温浩杰感慨不已,“这些‘大国重器’确实非常壮观,能在南通见证它们的生产制造,很荣幸。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增强了中国人的底气。”

图说:全球最先进140米级打桩船

坐落于崇启大桥北桥头堡、距上海仅60公里的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诞生“大国重器”的摇篮。近年来,已先后驶出“天鲲号”绞吸式挖泥船、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等40多艘贴着“南通造” 标签的“世界第一”“全国首创”的船舶海工产品。

船舶海工产业也是南通六大千亿级产业之一。近年来走出了一条由传统船修造到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的升级之路。2023年,船舶海工集群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约1800亿元。2024年预计船舶海工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南通是我的家乡,每年都回来几次,但以记者身份回来采访还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泉州晚报社副社长徐春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认为,家乡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已成为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名城。

图说:南通港吕四无人作业区

  “无人码头”吹来“智慧新风”

集装箱码头上,一个个集装箱柜整齐码放,堆积如山;高耸的红色港机沿着轨道有序滑动。但在繁忙的场景中,却空无一人。7月12日上午,当媒体老总们登上位于启东吕四港的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7楼时,看到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码头上为何不见穿梭忙碌的工人?”面对提问,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成盛将众人引进远程控制中心大厅。只见在硕大的屏幕上,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显示港区全貌。电脑前,操作员只需轻轻推动操作杆收发指令,远处码头上的桥吊、轨道吊便会精准开展装卸、转运等流程作业。

这样的“无人码头”,处处洋溢着的“智慧新风”,让多数来自沿海港口城市的媒体老总也感到很奇妙。眺望高耸的港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社原社长刘海陵赞叹说,这种无人装卸码头,代表着一种新质生产力。期待南通沿海在未来十年,乘着国家战略的东方,迎来更飞速的发展。

如今,吕四港不仅成为南通打造通州湾新出海口的起步港区,更成为一座临港产业竞相落户的热土。“那里是正在建设两家粮油企业的物流仓库和生产厂房,其中一个还是百亿级重大项目。”顺着李成盛手指的方向从码头向西远望,媒体老总们看到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

据了解,依托吕四深水大港,东港区定位为产业港,布局产业配套码头,卫华港机、海力风电、华兴重工、海龙风电等多个十亿、百亿级项目已落户于此,推动吕四港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

图说:如东蓄电池储能产业区

海上绿能布局“零碳”赛道

盛夏的南黄海之滨,临海而立的风车阵蔚为壮观,转动的叶片吸风吐电。7月12日下午,媒体老总一行走进位于如东县洋口镇的全国首个重力储能项目——100mwh重力储能项目建设现场,一幢高148米、35层的“高楼”映入眼帘。

这幢高楼建成后,住的不是人,而是12672块重力块。“通过这些重力块的垂直提升和水平位移,实现势能和电能的转换。”项目现场负责人吉顺林说,如东沿海风力发电富余,通过重力储能提升重力块,将富余电能储存起来“充电”,待用电高峰时,再放下重力块“放电”,实现用电峰谷的科学调配,减少对风力、光伏等绿色能源的弃电浪费。

“重力储能技术是能源科技革命中的一项创新性技术,站在新型储能产业的‘风口’上。”在现场,青岛晚报总编辑胡乐兵不时询问重力储能的相关情况。他感慨地说,这种储能新场景、新技术,彰显了南通向海图强的优势所在,也让人看到了南通海洋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在重力储能项目不远处,80块“超级充电宝”也同样吸引着媒体老总的目光。这是江苏丰储储能电站,一块块集装箱大小的储能模块整齐排列,电能“下载”与“上传”正有序进行。这座电站一次可储存释放60万度电,可基本满足约6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看了两个储能项目,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拥有了能量,就拥有了未来’。”大连晚报社总编辑张晓帆说,通过两天的实地采访,南通给我的感觉是在每个发展领域、每条产业赛道上,都有一种志在远方、走在前列的宏大规划和格局,“我非常看好南通的发展”。

编辑:赵菊玲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