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负极,被视为新一代储能体系的“圣杯”电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33岁的副教授沙地克因证实氟化锂和氢化锂是金属锂负极界面的主要组分,并建立电池失效模型,为金属锂负极界面优化和超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提供重要思路。昨天,她与同样年轻的34位科学家一道,跻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
爱迪生、特斯拉、爱因斯坦做出改变世界的成就时,年龄都没超过35岁。青年是科技未来的希望,找到人群中最能代表未来创新的人才,是通往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捷径。为了给更多青年人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让更多人见证并了解他们的无限创造力和活力,以“infinitas 未来无限”为主题,2024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发布仪式昨天下午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季力等35位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的中国科技青年入选。
如果有什么可以改变世界,那一定是科技创新所孕育的力量。自1999 年以来,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名单。过往的入选者中,不乏后来在各自领域成长为领军人物的华人身影,包括开发和拓展纳米等新材料应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发展了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以及推动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加速发展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等。
近十年来,全球科技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创新的格局愈发多元化。其中,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科技舞台上的重要力量。2017 年,deeptech 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 tr35 评选正式落地中国,全力关注和挖掘中国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力量,让全世界看到他们的存在和付出。过去的六届评选,210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比如深耕量子信息技术的陆朝阳、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重要贡献者丛乐、潜心聚变超导电物理的郑金星、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的徐颖、探索光学 ai 芯片商业化的沈亦晨、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芯片到商业航天的连续创业者姚颂等。
纵观中国区入选者,材料科学与应用、生物科技与医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排名前三的领域,占比均超过了20%,相较而言,全球评选入选者前三的领域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医药、能源与环境。中国区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是32.5岁,有24位入选者在入选的时候是30岁以下,最年轻的入选者是24岁获奖。而全球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更年轻,为31.2岁,全球榜单中30岁以下的入选者是42位,其中最小的入选者入选时只有20岁。
tr35评委、中科创星合伙人米磊表示,这些科技青年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技术落地、社会责任、产学研融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色。他们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更是社会的建设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他们善于运用跨领域、跨学科的各种交叉技术,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今年的榜单上,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科技力量崭露头角,人工智能领域有多位科学家入选,能源与环境、量子、新材料的入选者比例也有所提高。
例如,人工智能方面,月之暗面kimi创始人兼ceo杨植麟、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谢赛宁、openai研究员靖礼纷纷入选,他们均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方向。杨植麟用精悍的团队实践大模型的“规模法则”,实现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和长文本技术服务的普及;谢赛宁参与开发的dit是一种创新的图像生成框架,将transformer应用于扩散模型,能有效提升图像生成的质量和效率,火爆的sora就是基于此框架而来;靖礼在 dall·e 3、sora和gpt-4o三个重要大模型上做出核心贡献,为通用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本次活动共邀请到近 80 位海内外学术大咖、青年人才、科技商业领袖和资本代表齐聚一堂,当天颁奖仪式后举行的“新质新范式”主题对话环节中,院士、专家围绕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升级、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