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四射的《再见巴黎》,浪漫优雅的“探戈随想”,手风琴所能驾驭的音乐风格超乎你想象。昨晚,拉脱维亚手风琴演奏家西多罗娃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献上她在本届上海夏季音乐节的第二场演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探戈”音乐的复现与致敬,也是对沪上音乐城市音乐文化的探索。
华丽、优雅、激情、浪漫,探戈不仅是一种舞蹈、一种曲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上海,这曾是“老克勒”的雅致爱好。昨夜,皮亚佐拉的《五首探戈随想》也能唤起许多“老上海味”的温暖记忆,让他们在多元浓厚的音乐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城市律动。
演出前,西多罗娃坦言:“我的舒适区通常是在小型音乐厅中,这次与更多的演奏家合作一场露天音乐会,我非常期待看到会发生什么。”事实上,这场精彩的露天音乐会,让千余名观众见证了她高超的技术水准和非凡的音乐创造力,草坪上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西多罗娃被誉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古典手风琴家之一,她爽朗的笑声如同她热情的音乐风格一样让人亲近。昨晚演出前,她坚持用中文和观众打招呼,并贴心地提醒他们要拿好曲目单,而她则会按照顺序演绎作品。现场很多人都是听完7月5日她在上交音乐厅的演出后,追随而来。
那是西多罗娃在今年misa的首场演出,她与好友、土生土长的威尼斯男中音歌唱家本亚明·阿尔普共同演绎威尼斯主题的音乐会。曲目围绕着威尼斯展开,或是作曲家居住、创作于此,或是描绘他国音乐家及诗人对这座美丽水城的遐想,时间跨度则从巴洛克延伸至当代。
这场音乐会曲目进行了适配手风琴的改编,这对“搭档”在排练中不断进行磨合调整的。西多罗娃表示,用手风琴为声乐伴奏在威尼斯的街头很常见。原汁原味的演绎能让人感觉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西多罗娃与阿尔普的首次合作,她说:“很高兴,我们能在上海完成这套曲目的首度演绎。”
手风琴虽然是一种西方乐器,但在它的研发过程中却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笙”的发音原理,音乐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普遍认同手风琴与笙之间的这种渊源关系。
上海是一座与手风琴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手风琴经历了几百年的“留洋又归海”,于20世纪初重新引进到上海,“百乐牌手风琴”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本土乐器品牌。手风琴在那个时代一度风靡申城、享誉全国,并走向世界。
“我知道手风琴在中国很受欢迎,也有很多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在上海。”西多罗娃对中国手风琴演奏水平很是赞赏:“我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欧文·默里,就有很多出色的学生来自中国。”她期待着下一次来,能与更多手风琴学习者交流。(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