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潘高峰/文
月背“挖宝”回,“广寒”探秘归。近日,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蟾宫折桂”的壮举,适逢万众瞩目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无形中成为中国科技领域创新能力与奋斗精神的绝佳注脚,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士气。
昨天,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有一组数字值得关注:嫦娥六号团队的平均年龄40岁左右,整个嫦娥团队的平均年龄更年轻,只有33岁;此外,天问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5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这些数据共同描绘的,是中国航天科研团队以青年人才为主力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的当下,能否成为引领者并带动产业发展、国力提升,抓住技术变革产生的下一轮经济红利,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人才的重要地位更为凸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优势就是竞争优势,人才资源就是战略资源,要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拓宽育才、聚才、用才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科技三会”的召开,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将启的历史节点,不仅举国关注,也为全球瞩目。中国如何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其中,对于如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着墨尤多。而这场大会本身,也被视为中国长期以来重视科技人才的缩影——最高领导人亲自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颁奖,与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也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人才一以贯之的关心与重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这些年,无论是考察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与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交流,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指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环境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指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关系,要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对于如何解决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出指引: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要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