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追太阳的人-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特稿丨追太阳的人

特稿丨追太阳的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4-19 15:58:2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查文澜  

“人的一生一定要亲历一次日全食,你将获得作为人类在这个年代来到地球,得到的最特别的一份礼物。”

这句话,来自“追太阳的人”在ted演讲中的发言。

当地时间2024年4月8日下午,日全食在北美地区上演。在所有不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中,日全食或许是最壮观的一种——橘色的日光逐渐减弱,月球的阴影默然地弥漫着、延伸着,天空暗淡下来,只剩下月球轮廓边缘的山脉缝隙仍涌动着光斑。时间似乎凝滞了,空间也肃静了,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结构逐渐清晰;太阳的光芒又逐渐恢复,一切回归最初的明亮……

日全食,几乎年年都有。可惜,全食带是一条狭窄的月影带,每次覆盖区域不同,人们往往要跋山涉水,才能在规定时间到达理想的观测地点。

这一次,又有无数人背上行囊,跨越山川与大海,追寻那一瞬的美丽。

图说:4月8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拍摄的日全食景观和经过的飞机。新华社/路透

是追日之旅,也是成长轨迹

太阳直径是月球直径的400倍,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又刚好是地月距离的400倍。这3个大小不同的天体,的确有缘。

转呀转,当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光线。此时的月球和太阳在我们眼中看起来一样大,太阳周围出现柔和的光环——日冕,形成最为壮观的天文景观:日全食。

人类,是目前已知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日食观察者。

“这次,走吗?”“追太阳的人”每次日食前夕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刘博洋,天体物理博士、科普大v,也不例外。他用“人生苦短”来说服自己,“错过这次,还要等多少年才能去那里?如果不趁年轻去实践热爱,难道要等到行动不便、悸动不再时再去?”

思绪打开,有关日食的记录描摹着刘博洋成长的轨迹——

1997年,他还是一个懵懂稚嫩、足不出户的小学生,在家中的阳台第一次看到日偏食,独特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天文的种子。

10年后,少年忙于备战高考,无暇顾及日食消息,却机缘巧合在学校操场又一次见证了日偏食。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他考入北京大学天文系,正式和星辰大海结缘。

2008年、2009年的两次日全食,国内可见。刘博洋彼时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大学天文社团。作为北大青年天文学会的骨干,他组织起追太阳的队伍,到达阿拉善右旗和铜陵。

2012年大学毕业前夕的追日之旅,是他第一次孤身行动。满怀着对壮丽景象的期待,他飞往厦门,在目睹那一瞬后,内心深受震撼、感动。

2017年“美国大日食”时,刘博洋已是颇有名气的天文科普人。获得赞助后,他第一次出国追逐太阳,开启了全新的追日体验。

“去年,回到了读博的西澳,在3年前就踩过点的埃克斯茅斯,拥抱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日食。”他回忆道。宇宙浩瀚,岁月悠长,他始终愿意和旁人讲述关于仰望星空的故事。

张瑶,来自上海天文馆。兴趣变职业从而收获双倍快乐的故事,在她身上上演着。打小,张瑶就沉醉于变幻莫测的天象,小学时拥有了简易天文望远镜后,便无数次把镜头对准那片深蓝。长大后,她踏上追日之旅,在内蒙古最西的阿拉善沙漠,第一次感受到了日全食的壮观。

再后来,2012年东澳大利亚、2016年印尼、2017年美国、2019年智利、2023年西澳大利亚、2024年美国,她6次成功追日。

一次次,天文奇观将宇宙的美具象化,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日全食,不过每个观测者对时间的感受都出奇一致:这几分钟竟如此之快!

“一直热爱,一直在路上!”

“这回追日,太刺激了!”张瑶的语气里,满是意犹未尽。

4月8日那天,“追太阳的人”在北美大陆上演了一场紧张又刺激的大迁徙。照理说,这回全食带会扫过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众多城市,可供选择的观测点非常多,交通也便利。借着日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起来“万事俱备”。

然而,好事多磨。糟糕多变的天气,让这次追日一波三折。“倒计时168小时、72小时、48小时、24小时、8小时……”天气的悬念一直持续到日食前的最后一刻。

其实出发前两周,看到天气预报,不太乐观的情绪已经在追日人群中蔓延,一如各类网站云图笼罩在全食带上的那一大片阴云。随着日全食临近,天气预报越来越明确:原先被寄予最大期望的得克萨斯州的阴雨可能性越来越大,甚至之前最被看好的墨西哥海岸也有“翻车”的可能,只有美国极东北部的缅因州和加拿大境内的天气晴好概率相对高一些。

于是,每小时刷云图、反复退订机票和酒店,成为人们焦虑的日常。张瑶回忆,自己提前5天退订了美国得州的机票、酒店和租车,改订至位于美国中部、机动性相对比较灵活的克利夫兰。

“日食前夜一场大雨浇得我透心凉,不得已从克利夫兰向300公里外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转移,直到日食前几个小时,才最终选定了布卢明顿小镇附近的湖边作为观测点。”张瑶说。

图说:张瑶(左)和同伴在位于美国的日全食观测点。受访者供图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她在湖边架好观测设备。看起来,天空还算给力。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现场所有人都在祈祷“保持住”。好运还是光顾了这群努力追梦的人,他们见证了天空染上深沉的蓝、太阳的光芒被月亮遮挡……在完成观测和拍摄的那一刻,之前的压力在欢呼声中烟消云散。

“随着我离全食带越来越近,直到站在即将疾驰而来的月影下,仪式感越来越强烈。天空中剧幕拉开,短短几分钟,太阳隐匿光芒,钻石般闪耀的贝利珠、白色火焰般的日冕、火红色跃动的日珥、黑太阳周围的繁星,在广阔天空的舞台演绎无声的篇章。苍穹之下,我如约而至,见证这地球上最伟大的仪式。”这是张瑶见证日全食后的真切感受,亦是无数追日者的共同心声。

其实,幸福也好,遗憾也罢,早已不是“追太阳的人”第一天面临的状况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一直热爱,一直在路上!

刘博洋的追日经历显然要波折得多,辗转于各地的同时,还发生了无数小插曲——差点儿没能租到车,靠着热心网友才得以赶赴目的地;短短3分钟的全食期间,偏振镜镜头脱落,重新安装调试耽误了不少时间;望远镜前端的改正镜在路途中碎裂“罢工”,只好寻求同行者的帮助……

“日全食期间,我肉眼1秒都没看到。”他有些遗憾,“我一个人要照顾五六个机位,这次自动化控制程度较差,需要不停手动调整偏振镜角度、检查望远镜指向,手忙脚乱。”

同伴变多了,共赴奇景之约

遥远的那片深蓝,给人以神秘感和距离感,加之相关专业知识的门槛,天文学至今仍是小众领域。这几年,国内天文学业余爱好者的队伍日渐壮大,他们越来越纯熟地掌握了“一次完美日全食的正确打开方式”——绝不是普通游客式地发发朋友圈,也不只是用镜头记录那一刻,而是用眼睛和心灵纯粹地享受大自然的仪式,更是尽情地享受天文学的科普盛宴。

感恩科技进步,如今在各大专业天文网站上,可以查到未来很长时间里每一次日全食的出现时间与可能的观测地点。全球化世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预算,哪怕只是业余爱好者,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成为那个追太阳的人。

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了区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飞到遥远的地球尽头是否值得?

“the eclipse is calling,and i must go.”这是在追太阳的人中流传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便是“日食在召唤,我必奔赴之”。“你知道吗,在这次拍摄日全食的素材里,我还发现了一颗彗星。”刘博洋兴致勃勃地说,“严格来说,这不算是新发现。但于我而言,这已经非常接近一次新天体的独立发现了!”

当时,他在200毫米焦距机位拍摄的素材里,发现了一个小的彗状目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宇宙线砸出来的一条痕迹啊。”他旋即查了一下400毫米机位,居然也有。再对比了日全食刚开始和快结束前后3分钟的图像,这彗状目标的位置基本没动。“这可能是彗星!”他询问好友后得知,前一天已经有人报告了同样一颗彗星。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确认,这是史上第7颗“日食彗星”。

在张瑶看来,每次精彩的天象都会影响一批人,尤其是青少年。有时,她会亲切地称呼年轻人是“海尔-波普一代”或是“08日食一代”。她分析,国内天象“出圈”是从新千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开始的;而日全食走进大众视野,毫无疑问是2008年和2009年的两场盛大天象带来的,“在国内天文台等科研机构、天文馆等科普机构的推动下,很多人第一次踏上了追日旅程。”

最令张瑶高兴的,是每次日食前天文发烧友们都会自发建立聊天群,交流观测拍摄的技巧和旅行信息,每回都有新的小伙伴加入到追日队伍里,大伙儿欣赏、观测和拍摄的理念与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仰望星空,要说门槛吧,倒也不高,可这也是个没有上限的领域——若想一观深空的景象,少不了高级的望远镜、赤道仪,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我身边的爱好者们,有的步入了天文科研道路;有的在其他行业打拼多年后,转身成为天文自媒体人,把职业与爱好合二为一;也有的成功找到事业和爱好的平衡点——平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再用全部假期来追梦。”刘博洋分享道。

两年后的8月12日,日全食将再次光临。届时,全食带将扫过格陵兰岛、冰岛、西班牙的部分地区,这又会是一次人迹罕至的旅行。但张瑶却已经等不及了:“2026年日全食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天恰逢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期,白天看日食,晚上看流星雨,甚至可以期待黑太阳旁有流星划过,这样的天象盛宴完全无法拒绝。”

可以想象她眼里的光。“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相逢于西班牙的日落时,或者共同奔赴冰岛南端的夏日,又或者第一次踏上格陵兰的冰雪之境,一切都取决于天气。”张瑶说。

同一片天空下,日全食的奇景是赴约的见证。那片月影覆盖的地方,是否会出现你我期待的双眼?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实习生 查文澜

编辑:郁晶陶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