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虹桥南丰城丰尚园生境花园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摄
杨欢/文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街头巷尾小角落被打造成充满自然趣味的生境花园,成为市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拥抱社交的好去处。
乐颐生境花园是一座“网红花园”,位于长宁区协和家园,总面积732平方米,加上南渔浦亲水平台的5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这里形成了水中和陆上两处相对完善的微生态循环系统,吸引到黑藻、饰纹姬蛙、斐豹蛱蝶、小白鹭、刺猬,乃至貉等本土动植物种群落户栖息。2021年,乐颐生境花园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5年前,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落地试点。如今,长宁区已建成24座风格迥异的生境花园,社区、校园、商圈甚至街区都有覆盖。一种自下而上的生态文明理念实践模式初具形态,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和功能明显提升。长宁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搭建全区生境花园支持机制,编制专业规划、探索建设条件、建立评价标准,逐步建成生境网络,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一张密织而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网络,在申城逐渐扩大版图——从一颗“种子”开始,越来越多的生境公园在浦东新区、虹口区、宝山区、普陀区等地“生根发芽”。生境花园把改善人民生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有别于口袋公园、街心花园的休憩属性,社区生境花园是结合老旧居民区的更新改造而打造的“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既为许多的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又为城市里的居民丰富了休憩活动空间。因此,生境花园的选址多为社区中废弃杂乱的巴掌场地,通过新增灌木、花卉等本土物种,在传花授粉间吸引生物回归,最终达成新的生态平衡,再交由居民管理。
许多生境花园建设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后期维护,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全程吸纳凝聚居民的智慧与热情,按照社区居民的“画像”,融合专业设计巧思。居民亲自参与,增进了与社区的情感联结,提升了主人翁意识。
上海在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下,城市绿地数量和规模年年递增。据相关部门统计,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均绿地面积已经“从一张报纸到一间房”。推窗见绿、出门享绿,不再是上海市民的诗和远方,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也带动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生境花园谱写了都市里的“田园牧歌”。小朋友拥有了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课堂、家门口的“科普游学之地”;社区居民们可以一起观鸟、认识植物、堆肥种植、养护花园、交流体验……“生境” “花园”,让城市“边角料”变成家门口的好去处,居民的感受有了梯度,从满足需求到幸福感提升,也激发他们后续参与打理生境花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