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到上剧场看话剧《暗恋桃花源》。一出戏,演了38年,已成华语戏剧的一个经典,实属不易。
我到得挺早的,观众正陆陆续续进场。“这是我第二次看《暗恋桃花源》了,不知道纪念版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坐着两个年轻女孩,说话的那个声音挺大的,而且有些口齿不清。偏偏她的话还很多:“我还看过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如梦之梦》,都特别喜欢。上次,还想看《幺幺洞捌》,没有抢到票……”边上女孩不时点头、微笑。在剧场里,大家聊天都是轻轻的,可这个女孩的声音却有些大,隔开一个座的女观众似乎觉得有点吵,对她侧目而视。不过,大幕拉开,女孩就安静下来了。直到中场休息,她才又开启大声“话痨”模式,对演员的表演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
我明白了,这是一位佩戴人工耳蜗的姑娘,也就是听障人士。她是位成功康复者,不仅可以正常说话,还喜欢话剧,经常走进剧场看戏。这,真是太好了!
我十分感慨,多年前曾经做过的许多关于聋儿康复的采访,顿时浮现在眼前。记得人工耳蜗刚问世时,一只要20万元,相当于把一辆帕萨特装在耳朵里,很多家庭难以承受,向媒体求助,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我采访过上海最早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医生,既有医术也有爱心;我看到过语训老师一个音一个音地教听障孩子说话,那么专业,那么耐心;还有一位妈妈为了教听障女儿说话,记了几大本康复日记……如今,人工耳蜗的价格逐渐降低,去年还纳入了医保,减轻了个人七成费用负担。科技、医学的进步,政府和社会的关心,让“十聋九哑”成为历史。
面前的这位女孩,应该是最早一批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经历了幼年的手术,接受了艰苦的语言训练,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她终于成为今天的样子。快乐而自信的她,也是从事听障儿童康复工作的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样子。
前排的女孩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是的,就当她是一位普通的观众吧,不用特别的关心,也不要投去异样的眼光,中场休息时大声说话又何妨?愿她继续开心地走进剧场,感受艺术的温暖和光芒。
邵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