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已成为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也对教育结构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是一位人口学专家。今年两会上,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多部门协同,统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提案,建议做好区域师资需求中长期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 受访者供图
区域师资配置分化,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吴瑞君分析,“少子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引发学龄人口在时空上的周期波动。调研结果显示,未来全国学龄人口规模总体趋于下降,但从区域看,东南沿海等地区由于外来人口导入,人口持续增长;东北等地区由于北人南下,人口持续减少。因此,省域不同学段师资供给充足与不足交替并存,跨学段的结构性缺员现象普遍存在。
“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师资配置‘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吴瑞君指出,现阶段我国各地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教师编制如何补充和调整成为一大难点。
同时,“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致使不同区域的师资配置问题也呈现分化,人口持续增长区域师资供给压力较大,人口持续减少区域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严重,如何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是难题;“低生育率持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换句话说,当低生育率出现时,至少要18年以后才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2035年前,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及区域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存。高等教育布局与师资配置怎样优化,在数量和质量上如何提升,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吴瑞君说。
多部门协同,促进区域师资高质量均衡发展
吴瑞君提出,就全国而言,我国各阶段教育的生师比、班师比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分区域来看,人口流出区师资配置结构性缺员,而人口流入区师资供给不足,需要中编办、财政部、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协同,形成统筹推进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为此,吴瑞君建议,应当精准预测、优化标准,加强区域学龄人口趋势的动态预测,通过综合考虑常住、户籍、非户籍等不同类型的学龄人口数据,提高区域师资测算的准确性,优化中小学教师编制测算标准,逐步降低生师比和班师比,在为教师减负的同时,推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应分类施治、精准施策,构建不同人口增长区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和事业编制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兼顾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依据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充教师编制数量;依据人口区域增减分化趋势,加大区域各类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力度,建立完善跨层级跨地区的编制余缺调整机制,重点向中小学教育倾斜,缓解“城镇挤”“农村弱”等现象。
此外,吴瑞君还提出,要优化生态、保障待遇,促进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均衡发展。在加大监督,实施好“禁挖令”的基础上,多部门协同,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比如,完善差异化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向东北等人口持续减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在提高教师整体待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还要优化人才项目的区域配置,营造潜心育人、事业留人的教育生态。
特派记者 陈佳琳 屠瑜(新民晚报 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