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潘高峰/文
贺信/视频制作
“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审议发言让人眼前一亮。这句堪称“警句”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育观、人才观、就业观。
今年2月16日,openai发布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可快速制作长达一分钟的视频。一石激起千重浪,颠覆性、里程碑、加速器……一时成为业内热词。
对于这一波来势汹汹的技术变革,我们应当怎么看待?个人感觉谈“颠覆”为时尚早,但改变确实已经剧烈发生。承担着培育人才使命的教育机构,更应及时应对,尤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以前的填鸭式教育、做题式教育已经完全不适应未来竞争。
这已经在近年来的就业难中得到体现。据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同比增长21万人。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但在现实生活中,“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突出,这说明不少高校、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现实脱节,并没有真正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要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金力代表还提出一个概念:培养“干细胞式”人才。我们都知道,“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顾名思义,“干细胞式”人才就是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的人才,能主动塑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金力看来,学校应通过“目标逆推”,想清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再执果索因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他特别提到“新工科”,认为学校应当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协同攻关、合力育人,共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这一切绝不是功利主义,而是一所创新型大学校长必须有的视野,是面向未来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