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文
新词频出,是近年来全国两会的一大现象。
昨天,人民日报梳理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新词热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 ”“新三样”“超长期特别国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林林总总,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新词意味着什么?又将为中国发展注入怎样的动力?值得深思。
比如“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及,如今它已经成为两会上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体现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
新质生产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坐等就能实现。将其列为今年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社会都要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又比如“人工智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凸显了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支撑。
还有“新三样”。过去,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折射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又比如,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则要求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相互支持,打好组合拳,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细读这些新词热词,核心是高质量发展,路径是“稳中求进”。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生机活力与创新力在喷涌,也是一个民族不懈奋斗、不断向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