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 | 申城年味如何更浓?“传统 创意”激发年轻人热情-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两会焦点 | 申城年味如何更浓?“传统 创意”激发年轻人热情

两会焦点 | 申城年味如何更浓?“传统 创意”激发年轻人热情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1-24 15:10:4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解敏 张钰芸 屠瑜  

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一声“过年”,总能牵动我们心头最温馨的情愫。阖家团圆的除夕夜、舌尖上的年夜饭、精彩纷呈的春晚,缺一不可。

而在上海,平日里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人群汇聚,充满活力,每到春节反而会安静下来,很多人暂时离开,腾出一个“原本”的上海,露出繁华背后安静的一面。随着龙年新春将至,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起了自己关于过年的记忆,共同探究如何让上海的年味更浓一点。

图说:豫园灯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豫园民俗艺术灯会上,浪花翻涌间,九条形态各异的生肖龙共舞 周馨 摄

挖潜力 让文旅地标“红”下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是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他的作品《上海童谣》《外滩印象》等独具海派特色,记录并传递着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味道。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春节是喜庆团圆的,也是充满烟火气的。“我们小时候过年,各种年货都是自家亲手做的。炒瓜子、腌咸肉、做蛋饺,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已经失去了许多传统春节的乐趣,不过,这可以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的供给来补足。”

李守白曾经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了近10年,当地的牛车水(新加坡唐人街)在农历新春前会开出年货市场,热闹非凡,还有摩肩接踵的新春花市,带来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习俗丰富、寓意深远,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做减法,而是要做加法。”

他建议,上海应该积极打造“大都市语境下的民间艺术展陈”,把反映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内容的展陈串联起来,再增加一些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是综合展也可以是综合馆,进行集中展示。“上海许多商场也会做新年展陈,以年货售卖为主,但在文化层面上比较浅,也比较散。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每年春节是各地游客来到上海、深入了解上海本土文化的最佳时机,尤其今年春节前,随着电视剧《繁花》热播,老上海繁华地标转身成为了新时代网红打卡地。

如何让文旅地标在传统节日中红得更久、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蒋婵认为,《繁花》热播引起的怀旧效应,正是上海进一步挖掘本土文旅地标资源的潜力。她建议,打造黄河路上海风情一条街,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组织巡游、集市等活动,不断提升消费热度;支持入驻商家做精做强,扩大经营商铺范围,引进老上海传统品牌,如餐饮点心、服装定制、文艺表演等,并在租金、税收和软硬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将黄河路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以黄河路为背景,进行多元化、大众化文化创作,将现代流行元素注入老上海风情之中,保持传统文化的新鲜度和生命力;积极完善停车配套系统,提供交通便利,对人流进行规范管理,提供重大活动保障。

图说:黄河路火了,成为热门打卡地。市政协委员建议打造黄河路上海风情一条街,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组织活动,挖掘本土文旅地标资源 杨建正 摄

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则提出,除了城市道路、商场、菜市场、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还可以动员街道、居委会、社区在传统节日来临时,为社区空间增加一些节日元素。比如春节,不仅可以在豫园开展花灯游园活动,每个社区也可以张灯结彩,有组织地开展写春联、送春联、贴春联等活动,让青少年感受身边的喜庆氛围。

拓渠道 让传统节日“潮”起来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说:“虽然小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但总是对过年充满期盼,因为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日子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春节是孩子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折射,这种向往带着特定的时代印记。如今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对吃穿都变得习以为常,年味也就变得淡了,儿时那种期盼的心情也很难再现了。”

新时代,怎么让春节更有年味?在潘瑾委员看来,要把以前小时候对吃穿的向往,化作现在的孩子们、年轻人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美好的未来,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感知和体验。”

人们常说,传统节日是“活着”的文化,但随着传统节日赖以支撑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加上许多节日庆祝方式如燃放鞭炮、拜神祭祖、逛庙会等更多地局限于农村,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人普遍缺乏节日参与度、仪式感和体验感,节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上海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表示,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他认为,青年对传统节日的“冷漠”需引起重视,要增强文化认同,建议同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该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民俗进校园,相关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学校加大投入。同时,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做好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组织引导和调查研究,这样对于传统节日就能“知所从来”。

邬斌建议,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渠道,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节日海报,制作新媒体产品,加强节日氛围渲染;贴合年轻人社交特点和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龙舟赛、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研发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节日食品和手工艺品,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让传统节日“潮”起来、“火”起来。

添创意 让文化表达“新”一点

“当代年轻人见多识广,能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广泛多元,所以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告诉年轻人,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强文化自信,表达对文明精髓的崇敬,把更多创新的点子赋能传统节日,加强文化传承。”潘瑾表示。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我们也经常在思考,如何在传统中加入创新玩法和创意表达。”在她看来,历年的豫园灯会就是对传统节日再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豫园灯会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最早的灯会始于汉代,城隍庙、豫园一带灯会则兴盛于明清。自1995年豫园商城开始承办灯会,每逢新春佳节,城隍庙、豫园一带人山人海、千灯启明,盛况延续至今。

灯海璀璨,点亮的是中华文化大美,亦是人们对“年”的期盼。去年,豫园原创月神兔灯笼曾一灯难求,今年推出的国风龙灯上架即热卖。除文创产品外,豫园片区为市民游客准备了外滩枫径市集等一系列互动活动。此外,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豫园灯会首次跨国举办,东西辉映,把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精髓输出到了法国,受到当地游客的追捧,成了最热门的打卡点。

“创新,更多要体现在节日的呈现方式、庆祝方式,以及内容和表达上,‘古为今用’。”潘瑾表示,“通过创新的设计、视觉的表达,结合高科技光影技术,豫园灯会让传统走进年轻人的当代生活。”

在李守白看来,创新还要“不忘本来”,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他建议,进一步推动对外交流,以融通中外文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描绘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例如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漫画、cg绘画等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起源进行解读与艺术创作,通过一个个中国节日,让世界读懂中国符号。同时,加强民间戏曲、音乐、歌舞、曲艺的创作,推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等参与各类跨国交流,对外输出更加鲜活、灵动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创造力、凝聚力。”

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张钰芸 屠瑜

编辑:黄佳琪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