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36年,中国国术表演队队员在德国 来源/上海体育
读《上海体育史话》,寻体育历史记忆。《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跟随“上海体育”政务微信,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踢毽子”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此衍生而成的“毽球运动”,也逐步成为了群众体育项目。本期,“上海体育”要带大家来了解这项中华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故事。
历史悠久、老少皆宜
毽子是以布料或皮革裹小铜钱或铁皮为底座,上插一束羽毛而成。踢毽子活动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由古代蹴鞠运动演变而成,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毽子有盘踢、拐踢、蹦踢、勾、顶踮等踢法,技艺高者能踢出“怀中抱月”“空中拐鱼”“白蛇吐信”“苏秦背剑”“二龙吐珠”“鹞子翻身”等20多种花样。
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踢毽子,以及由踢毽子派生出来的毽球运动,都得到了群众的喜爱,而且长盛不衰,原因在于它既能运动健身,又是一项娱乐活动,四季可行、老少皆宜。由于制作简单、场地不限,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得到广泛的开展。
在上海,踢毽子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中、小学课外活动中,踢毽子更为普遍。每逢节假日和郊区农闲时节,常举行“踢毽子”比赛或表演。1935年10月10日,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这届比赛中就设有踢毽子项目。
一显身手、技惊四座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私立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踢毽子也特别活跃。1936年7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国术队的剑术、拳术、踢毽子等项目精彩表演在当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其中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女生翟涟源的踢毽子表演更是技惊四座。
翟涟源自幼爱好武术运动,每日闻鸡起舞,使刀弄棒。16岁时,她被选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后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苦练剑术,踢毽子更是她每次练武时的必修项目,进步甚快,技压群芳。这次她有幸被选入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国术表演队,分外激动,决心一显身手,为民族争光。
7月15日,国术表演队应邀前往柏林的“格那诺尔”国防军军营进行中国国术表演,翟涟源表演了她的毽技,踢出了“苏秦背剑”“二龙吐珠”“鹞子打旋”等20多种花样,身手矫健、轻盈多姿,一支小毽子在她身体各处飞动,总也不落地,使场地上几千名德国官兵看得眼花缭乱,掌声雷动,赞叹声不绝。第11届奥运会执行主席李哈博士称赞翟涟源的毽技是“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运动技艺”。
逐步衍生、蓬勃发展
1980年,上海钢铁一厂炼钢二分厂职工结合生产,在工余时间兴起了绳上踢毽,刚兴起时各方12人出场,逐步进化到每方3-6人,连续踢毽数量多者为胜。上海市总工会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经验,号召在厂矿职工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于1984年在局门路工人体育场举行了全市职工踢毽子比赛,上钢一厂科技情报所谭路长获得个人踢毽冠军,而后谭路长更是蝉联三届踢毽冠军,一分钟最高踢毽80只,成为全市职工踢毽最高纪录保持者。
在工人踢毽子活动的基础上,上海市的小学生踢毽子比赛也经常举行。那时,位于嘉定的徐行中心小学师生中盛行踢毽子,全校师生800多人,平均每天开展1小时体育活动,他们因地制宜,广泛开展踢毽子活动。在上海市第二届中、小学踢毽子、跳绳运动会上,徐行中心小学获得了耐力踢毽比赛女子甲组团体,男、女个人,花式毽女子个人等四项冠军。
在花式踢毽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毽球运动也在广东、辽宁、河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起来,其有着“羽毛球场地、足球踢法、排球赛记分法”的特点。1984年3月3日,原国家体委作出“关于把毽球运动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并于1986年成立了中国毽球协会,1988年增设教练、科研、裁判委员会和花毽技术组,进一步推动了花式踢毽和毽球运动的发展。此后,全国的毽球和花毽比赛也日趋活跃。1984年3月,北京举行了首届毽球邀请赛,上海也曾举办过“春蕾杯”“安字杯”“中华杯”等杯赛。
值得一提的是,花式毽在竞技性之外,也具有着观赏和健身价值。1985年,首届花毽表演赛在苏州举行,1988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花毽邀请赛,1989年10月在江苏太仓举行了“惠锋杯”全国花毽邀请赛,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地40多位名将、新秀登场献技。1989年10月28日,上海举办了大规模的全国毽球比赛,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协会代表队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女队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女队获得冠军,火车头体协队和江苏省高邮棉纺织厂队分获二、三名,上海市女队获第六名。男队冠军同样由鞍山钢铁公司获得,吉林省长春地质学院队和江苏省高邮自行车零件厂分获二、三名。通过这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比赛,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和全国毽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蓬勃发展,为毽球运动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