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喀什羊肉串滋滋冒着香气,载歌载舞的少年抬着西域烤全羊走过身旁,很快,切好的羊排被热情的消费者抢购一空。再往前走,水果正甜,新疆西梅、留香瓜、葡萄、恐龙蛋……恰能见到当地丰收的喜悦。再逛逛,还有不少“新奇特”,烤包子、千层油塔子、袈裟,甚至最近火出圈的新疆大闸蟹也来了……
作为“2023上海援疆消费帮扶金秋行动”和上海旅游节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2023新疆喀什美食节”9月22日-24日在兴业太古汇举行。独具特色的“喀什味道”从5000公里外走来,与海纳百川的“上海味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相连,用美食传递喀什的舌尖味道,用美食架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万里桥梁,亦用美食讲述新时代新疆故事喀什故事。
美食,是打开城市的一种方式。热闹非凡的2023新疆喀什美食节里人头攒动,3天的时间,销售总额高达22.13万元,日均人流量达到6万人次。外行看热闹,内行却看门道:为何喀什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香?品种越来越多?卖得越来越好?甜蜜的喀什味道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援疆故事。
“热”从市集来,市场渠道赋能喀什味道
“欢迎来吃我们的新疆现烤羊肉串!”穿着民族服饰的新疆小伙子笑容灿烂地吆喝,以新疆菜为特色的“那时新疆”摊位上,炉火正旺,厨务督导李晓南忙着“照顾”羊肉串,摊位前,候着准备“大快朵颐”的消费者。
“来尝尝巴楚的留香瓜,可甜了!”新疆姑娘熟练地切下一片片瓜,分发给“艾尼巴亿”摊位前的客人。艾尼巴亿餐厅在上海开店已超过30年,曾上过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但来到市集还是第一次,“今天的生意可好了,才短短半天时间营业额就突破了3000元。”
“来尝尝从新疆带出来的‘缸子肉’!”盒马摊位上,一排搪瓷缸特别显眼,打开盖子,里面有用喀什羊肉制作的带骨羊腱肉,加入红枣、枸杞和当地独有的黄萝卜,工作人员说“一拆、一倒、一热”即可享用,“卖爆了,一度连搪瓷缸都不够用了。”
香气诱人的西域烤全羊、金黄焦脆的烤包子,羊肉喷香的新疆手抓饭、混搭的“枣夹核桃”……这些独具特色的“喀什味道”首次以市集的呈现方式集结,20个摊位热力值拉满,依托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展现充满西域魅力的喀什饮食文化。两座城市,因为美食而惺惺相惜,交流交往交融。
仔细观察市集,热闹的消费端不仅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更有着跨越5000公里的紧密往来。耶里夏丽餐厅已经在上海深耕25年,主厨王垣飞对新疆食材再熟悉不过,每年5月,餐厅都会去库车采购当地刚成熟的小白杏,去巴楚采购胡杨树下破土而出的蘑菇;8月,采购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和库尔勒的香梨,再冷些的时候,就到了采购巴尔楚克羊肉的时候,用这种来自黑山脚下的“熊猫羊”烹饪,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上海振疆实业董事长阿依古丽在市集里前后穿梭,周围人都热络地称她为“月亮姐姐”。看着眼前热闹的市集,阿依古丽兴奋极了。“消费端太重要了。“出生于库尔勒地区的她,2009年来到上海创业,过去几十年里带领团队“出疆入沪”,为新疆与上海的产销结合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去年,她还推动了南达牛奶馕、新疆特色工艺品等亮相进博会,从上海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到新疆喀什水果干果节、再到新疆喀什美食节,“只有让特色产品被消费端知晓,后端的生产链才能转起来,农民的日子才会好起来!”
“香”从土地来,从种子到果实“都要管”
徜徉于市集间,还能听到消费者的实时点评:新疆水果的品质越来越好了!新疆特色品种越来越多了!
一个“越来越好”,一个“越来越多”,于烟火气中道出了喀什乡村振兴的成果,而这背后,离不开上海援疆干部的努力。
新疆喀什的巴楚留香瓜,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例子。
在市集的多个摊位,都有巴楚留香瓜的身影。在安鹿技术的摊位上,两个大小相同的留香瓜为一组,装在礼品盒内,售价88元,卖得红红火火。这让负责人刘智陶有些感慨,“2016年的时候,巴楚当地田头的收购价只有每公斤0.5元,如今每公斤收购价达到5元,涨了10倍!”
巴楚县种植香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品种逐渐退化,这种绿瓤的留香瓜一度难以商品化。阿依古丽也记得很清楚,2017年她在当地成立电商公司的时候,一度想把本地人都爱吃的留香瓜带到上海,但发现没法操作:一根藤长十来个瓜,大的像西瓜、小的像鸡蛋,不可能天天扛着秤跑。
乡村振兴,还得从土地上找答案。上海援疆指挥部巴楚分指挥长、巴楚县副县长林岩松透露,在上海援疆干部的牵线下,引入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团队,针对当地巴楚留香瓜品种退化问题,张永平团队利用3年时间创新培育出新一代留香瓜品种,并通过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的支持,成功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由援疆项目引入上海市场。
“留”在上海是第一步,“香”飘申城也多亏了援疆干部的金点子。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王陈说,上海的援疆干部来自政府各个部门,他们对生产链、供应链以及消费端的趋势十分熟悉,在设计、渠道、标准化、品牌化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把留香瓜成功打造成巴楚的“一县一品”特色农产品,最近更拿到了气候品质“特优”认证,打响了知名度。
而秋月梨、大闸蟹等“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农产品进化之路,更是援疆干部“看着成长的”。
提起秋月梨,很多人首先想到山东莱阳产的秋月梨,而在市集上,来自喀什巴楚县的秋月梨水分十足,让不少消费者直呼“惊艳”。美食节上,叮咚买菜甚至当场拍板签约,要将巴楚地区的优质秋月梨引入上海市场。
“第一年栽种,第二年挂果,第三年销售”——当地人用火箭速度来形容新疆秋月梨的成果。“从2021年开始,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老梨树上嫁接新枝,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新疆秋月梨。”上海四舍五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思佳说,如今每亩地预测产量在800-1000公斤左右,农户收入能保证在每亩4000元以上,第五年后,通过j9九游会网站的技术支持最高能达到亩产7000-10000公斤左右,收益就更可观了。
为了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降低农户风险,也为了让标准化理念从农产品培育期就植入心智,上海援疆干部不断上门组织农户做培训,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提供老树翻新技术,统一日常维护管理,统一市场标准化分级,统一提供优质的销售渠道。正是有了这一套流程,农户的心定下来了,发展的步子也更大了。
“富”从产业来,以工业化支撑产业化
在热闹的市集上,还能读出更多。除了初级农产品之外,精选藜麦、枣夹核桃、缸子肉等深加工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从消费的前端,能清晰看见后端生产链条的升级与跃进——它正变得更专业、更数字化、更有竞争力。
上海裕田农业参与了市集,藜麦是这家企业的特色产品。两年前,在巴楚分指的牵线下,这家上海企业将巴楚县阿纳库勒乡作为巴楚藜麦产业的落脚点,专注于藜麦全产业链的建设。巴楚县的农民世代以棉花和玉米为作物,以前没听说过经济价值更高的藜麦,借助上海科研力量,企业将原本只能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种植的藜麦“移植”到盐碱地上。
如今两年过去,博孜买里村面貌一新,一片片金灿灿的藜麦田,一座现代化的藜麦加工厂在阿纳库勒乡铺陈展开,从研发到种植,从生产加工再到仓储运输,涉及藜麦的一整条产业链都已搭建完成。村子里原来的农民走进现代化工厂,这里面有着国际领先的全自动水洗藜麦加工生产线,乡村振兴在科技赋能下闪闪发光。
以工业化支撑产业——当从产品到商品的逻辑发生变化,必然会在消费端释放出一款又一款爆品,实现从无到有的“增量效应”。
盒马在市集上展示的缸子肉配馕,曾是“走不出新疆的美味”。盒马华东区预制菜负责人张千在泽普县走访就发现,馕走不出新疆的最大原因在于不够标准化,“大部分都是小作坊生产”。于是盒马将所有的技术拆分、定岗定位,形成了工业化的流程。当地没有技术、也没有一些深加工的原料,企业就只能先把原料和技术设备从上海运到新疆,建立起工业化生产的流程,最终才把远在5000公里外的馕,成功以标准商品的形式,送到全国各地。
在王陈的观点中,只有用“授人以渔”的方式与农户合作,才能发挥出上海援疆的联农、带农、富农作用,而这其中,需要“上海基因”“上海企业”的深度参与。比如,从源头来说,当地农产品的品质可能不够高,这时候就需要引“智”,援疆干部将上海农科院、高校的“智囊团”请过去,在种源、新品上下功夫;在生产过程中,当地企业不够规模化,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上海的精加工企业,与当地形成双向互动。上海援疆干部还首次编制了《上海援疆项目资金管理风险识别和防控指南》,创新项目资金三级账户“零余额”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资金管理风险。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优质消费品的需求旺盛。当新疆的优质农产品走到疆外,如何在市场上快速做大声量、唱响品牌,也是上海援疆干部一直在努力的事。
此次新疆喀什美食节上,“喀什味道”logo也在美食节上首次发布。据喀什味道特色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辉介绍,“喀什味道”是喀什地区根据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引导发展的特色餐饮产业集群之统称,此次全新的logo形象,是向外界展示“喀什味道”更加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形象;未来,“喀什味道”将面向全国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传承和弘扬喀什历史文化,并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新鲜度和稳定性。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最好记忆,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烙印。王陈表示,希望通过在上海举办美食节,以美食为纽带,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喀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