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了十余所高校、七所国家级大学科创园、超23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超1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月8日,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看呀stv等媒体平台集中推出“遇见科创热土.杨浦”系列主题报道。大象起舞、蚂蚁雄兵,这里像一片磁场,汇聚人才、技术和产业……
当科创遇见杨浦,
会有怎样的强磁反应?
一起来看看
机械设备日夜轰鸣、码头号子此起彼伏……这些都曾是“工业杨浦”最鲜明的声音。然而,当杨浦遇见科创,黄浦江岸线,不再只是百年工业博览带;一座座老厂房,也不再炼钢纺纱。
这里代码飞扬,晶圆闪耀、脑力激荡……
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20年知识杨浦转型发展,为杨浦打下了良好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创新创业的精神流淌在城区发展的血液中。如今,这里集结了十余所高校、七所国家级大学科创园、超23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超1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象起舞、蚂蚁雄兵,是怎样的磁场,让人才、技术、产业向这里汇聚?或许,土生土长的杨浦科创人,最有发言权。
从同济大学“学生创客”到“中国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掌门人,季昕华不会忘记,11年前,自己揣着卖房筹来的400万,在杨浦开启的创业时光。那时,“云计算”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作为全市首个“云计算创新基地”的云海大厦就已在大学路上平地而起,他成了这里的首批租客。
“2011年的时候,云计算出来没多久,很多地方政府虽然知道这个名词这个概念,但其实并不了解其中深刻的内容。但是,杨浦已经把云计算作为了重要的产业。”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季昕华告诉记者,除了在全市率先采用“基金 基地”的发展模式,云海大厦为初创云企业提供的还有源源不断的生态资源,“我记得我是在九楼,楼上楼下都是云计算相关客户,你讲的东西大家可以相互碰撞,形成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对产品起到帮助。”
从五人创业团队到近千人上市公司,从租下一间房到拥有一栋楼,11年来,优刻得的成长轨迹从未离开杨浦,云计算“产业链”也始终围绕左右,它的不少下游伙伴,更是欣然加入杨浦的“科创雨林”:主打“互联网 ”的互联宝地、主打“ai”与“低碳”的长阳创谷,一个个科创园区,正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不出园就有产业链”。
“我们最终目标是把区域内所有的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集聚在一起。”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岳肖告诉记者,“比如说我们的大学、研究机构、我们各种各样的协会、生态j9九游会网站的合作伙伴,只要区域里面所有的创新创业要素链接起来,让高端的人才、企业家去交流、去碰撞,我觉得这个生态是杨浦最大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曾经的工业大区,如今集结了十余所高校、七所国家级大学科创园,而在0到1、1到10的过程中,这无疑成了杨浦向创新要动力的又一重要源泉。杨浦高校云集,拥有全市三分之一研究生、五分之一的本科生,全区每万人专利拥有量达120件,要激活这笔丰厚的科创家底,有一群人很忙碌。
进高校、跑企业,工作在杨浦的陈超很忙碌,因为他是市场上十分抢手的“技术经纪人”,一天辗转四、五个点位也是家常便饭,陈超背后的支撑就是2015年落户杨浦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这天,陈超来到复旦江湾校区环境楼,在那里有一批科研成果正等待着走出实验室,收获伯乐青睐。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讲述了他们选择落户杨浦的缘由:“杨浦不仅仅有高校,它还有很多研究院所,甚至有很多创新型公司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而我们的角色正是要把成果需求服务产业,甚至资本端给串联起来,让身处杨浦的高校可以首先服务杨浦的经济发展。”
落地一批国家级功能性平台,只是杨浦深度支持高校原始创新的一个缩影。城区如何支持高校创新?知识的溢出又怎样激发城区活力?早在2003年,杨浦就尝试用“三个舍得”破题: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最好的土地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美化校园周边环境。在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看来,只有服务高校所需,才能把校园内的科创资源引出来,让整个杨浦成为创新力涌动的热土。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推动城区产能升级、产业聚集。二十年来,杨浦剑指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形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形成“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杨浦滨江沿线,六大总部基地齐齐动工,一派热火朝天,“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在破茧成蝶,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从工业锈带、生活秀带到科创秀带,从“国家创新型城区”向“高能级科创引领区”进发,期待更多的“创新样板间”能在杨浦的火热创业氛围中诞生。对于未来,杨浦区副区长施方这样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我们将利用杨浦集聚的产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以新思路新举措赋予创新之城新内涵,让创新之力成就人民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