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市国资委党委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新民晚报社等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进国企——上海国资系统红色资源挖掘传播与开发”活动,深入挖掘上海国资国企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讲好上海国企发展中的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这一期,上海仪电和上海联社选送的是华生牌铜台扇,这件产品见证了民族制造业的发展和上海国资国企人改革发展的步伐。
红色物件:华生牌铜台扇
红色基因传承者:上海新集体经济合作联社
红色物件年代:1943年产
红色物件印迹:上海人关于电风扇的“一代回忆”
来源/上海国资
1916年,在上海裕康洋行做账房的江苏镇江人杨济川对西方机电产品悉心研究,在白铁店、铜匠铺、翻砂作坊的敲敲打打下,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扇。杨济川与人合资在上海的北四川路(现名四川北路)横浜桥开设了华生电器制造厂,雇了六、七名工人起步生产,经努力发展,1924年已有拥有厂房四十多间,冲床百余台,当时注册了“华生”商标,是较早在政府注册的电器类商标,以“华生”为商标正式批量进入市场,与当时美国“ge”品牌争锋。
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国人。上海爆发了群众性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并席卷全国,国人开始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而“华生”电扇在各地国货展览中频频亮相,声誉鹊起,销路逐步扩大到内地和南洋群岛一带,被当时的广大华侨视为民族工业的代表产品,乐于使用推广。至1935年,“华生”进入全盛时期,年生产电风扇3万余台,挤走了美国通用公司的ge品牌、日本的三菱电机,中国人引以为荣。
老上海的记忆中,华生电风扇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作为上海轻工制作的“老牌”“名牌”,其产品曾在繁华的南京路中百一店商店玻璃橱窗里连续转了一年多,天天更换绑在风罩上随风飞舞的彩色纸带,纸带上标注已日夜旋转的天数,此举当时轰动整个上海滩,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生电器厂由于战火蔓延、厂址处于交战区,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不得不内迁至汉口、重庆,而留在上海的厂房设备均遭战火破坏,损失惨重。直至抗战胜利后,华生电器厂内迁部分的设备才从重庆回到上海的新厂址。
解放后,“华生”获得新生,在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业鼎力扶助的政策下,华生电器厂扭转亏损局面,获得盈利,呈现发展趋势。1980年以华生电扇厂为主体成立上海华生电器总厂,下属有十二家分厂,职工增至7000多人,“华生牌”电风扇产量增至50万台,80年代两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还扩展生产脱排油烟机、电饭锅、吸尘器、多功能食品加工器、真空包装机、电熨斗等系列家电产品。
“2021年度上海市文创项目——上海国资系统红色基因挖掘传播与开发”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