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夏天已过。新民晚报第30届“夏令热线”,今天收线。
30年,弹指一挥间。读者在变,我们也在变。从30年前的一根电话线,老百姓在电话中直抒己见,到今年与互联网头部平台合作,工作日天天直播,数以万计的读者在评论区“掌握麦克风”。新民晚报“夏令热线”不变的,是服务老百姓、架设政府与百姓沟通桥梁的初心。
在过去的这个夏天,“夏令热线”坚持的,依旧是目光向下,关注普通人。家门口的小菜场,为什么还不开?小区门为什么不全开?小区活动场所什么时候开?行道树疯长,遮蔽了信号灯,怎么办?地铁站外,非机动车占据了人行道,如何治理?
我们反映着民意,聚焦老百姓最关切的方面,并推动着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稳步解决。有人说,“夏令热线”怎么总是关注一些“小事”啊。而我们的回答是,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第30届“夏令热线”,我们依旧坚持“建设性监督”。就像不是为了防疫而防疫,是为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而防疫。“夏令热线”关注民生问题,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这个城市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30届夏令热线,在一个特殊的夏天举办。我们想让所有人都明白,“上海”是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船上。这也就意味着,当这艘船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绝不该隔岸观火、幸灾乐祸,而应该本着“人人都在船上”的心态,同舟共济、相互补台、解决问题。
在新民晚报的版面之外,在互联网的云端之外,“热线帮侬忙”团队,在过去的这个夏天,接受了大量百姓求助信息,做了大量帮助老百姓的事情。从凌晨到深夜,小伙伴们相互鼓励的话语,总是“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一把是一把”。
伴随上海前行,有很多的温润力量。“夏令热线”,愿意成为其中一脉。“夏令热线”今天收线,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努力会收尾。站在30年的门槛上,回望来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晚报复刊时,老报人们“为民分忧、与民同乐”的初心。更不能丢掉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可以没有,报一定存在”的情怀。
夏令热线,明年见?
夏令热线,天天见!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