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最新报道】买外国特色商品,不一定要走出国门,在上海一样可以觅到“全球最低价”的世界级产品。
在距离上海著名老外街一路之隔的虹桥国际珍珠城里,有一家名为“帕克柏仙地毯”的商店。小店主打从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地进口的波斯手工地毯。经营这间小店的,是一对来自巴基斯坦的年轻兄弟。一口地道普通话,满腹经纶、引经据典……作为经营者说起地毯的故事,这对“胡子兄弟”的话匣子,关不住。
视频来源: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制
巴基斯坦“创二代“闯荡上海滩
在中国做生意,这对巴基斯坦兄弟的中文说得都相当溜。
说是兄弟俩,二人从外表到性格都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哥哥李明30岁,人高马大,来华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学习,交流中总有“理工男”的幽默感;弟弟哈比28岁,身形清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接人待物沉稳精干。
兄弟俩是不折不扣的“创二代”,手工地毯是他们的家族生意。父亲萨合尔很早就开始在海外谋求发展。千禧年前后,一位欧洲外交官朋友为他指了条路——“未来在中国”,建议来中国发展。2003年,萨合尔来到中国广州。没多久,又有中国朋友向他介绍了上海。
用了两年多时间,萨合尔考察上海市场,最终下定决心。2006年8月,这位只会说“你好、谢谢、再见”三句中文的巴基斯坦人,把家人和手工地毯生意带到了上海滩。
“那时我们对中国的印象,除了中巴两国‘老铁’关系,还有一句流传千年、鼓励人要努力学习的格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2008、2009年,儿子李明和哈比陆续到上海深造。来华之初,兄弟俩就发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
现在,63岁的父亲正式退休,小店主要由兄弟俩管理。二人分工明确,李明主外,维护客户、办展览,哈比主内,店里经营、会计等由他包揽。最小的弟弟也来到中国,一边学语言一边在店里帮忙。
在上海买手工地毯很划算
波斯地毯世界闻名,对于巴基斯坦等国人民来说,地毯是家庭中的必备品。编织一张手工地毯需要几年时间,而这张地毯往往可用上几十年,甚至成为传家宝。
“在我们眼里,地毯是艺术品。“哈比说,美丽手工地毯上的别致花纹,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前阵子有新闻,登月旅行的日本商人宣布要带6位艺术家去月球进行创作。早在千年前的波斯皇帝也有这样的想法,他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家到波斯,体察风土人情,然后把所感所想绘制在地毯上。”哈比指着墙上一张精美地毯告诉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这正是复刻自中国古代艺术家所绘图案,其中包含茉莉花、中国瓷器等独特图案,成为文化融合和碰撞的缩影。
这些年,来店消费的顾客也渐渐起了变化。起初店里99%的客人都是外国人,现在中国客人已能占到三四成。“不少中国客人是去外国旅游度假,看到地毯想买,但这么大带回来挺麻烦的,后来发现我们这里有一样的产品。“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兄弟几个经常忙得饭也吃不上。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买巴基斯坦手工地毯其实很实惠。”李明说,巴中关系友好,进口手工地毯零关税,其在中国的价格与在巴基斯坦几乎没有差别。店内的上千张地毯,上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而在其他国家可能要贵上两三倍。
“我们这里早就是小小‘进博会’了”
在上海学习和生活快十年,兄弟俩对上海是越来越爱。“上海是一座很安全的城市,我们愿意把家安在这里。”两年前,哈比还成为了长宁区首批外籍平安志愿者,身体力行保平安。
接手生意这些年,这对在地毯上长大的兄弟业务精进不少。李明无师自通,琢磨出维修地毯的手法,服务升级。而哈比有一双“火眼金睛”,单看网上照片就能分辨出手工地毯与机织地毯。对兄弟俩来说,手工地毯早已是融入血液里的东西。而未来,他们准备进军网络市场,还想在浦东开分店。
因为长期从事地毯进口,今年11月的首届进博会,兄弟俩十分关注,“竞争太激烈了,今年我们没赶上,明年一定要趁早。”遗憾归遗憾,兄弟俩幽默本色不改:“我们觉得,在上海做了十几年进口生意,这家小店早就是一个小小‘进博会’了!”
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几条重要商业街人流如梭,与之或相交、或平行,还有一条条梧桐树下的小马路,街边小店让人在不经意间偶遇“上海味道”。
从今年7月7日起,我们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划报道至今已经十二期,第一季“后街小店”的寻店之旅,将暂告段落。不过在稍作调整之后,相信第二季的“后街小店”将更精彩。
让我们在上海的街头再会!(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 萧君玮 李若楠 首席记者 陈炅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