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小店 | 旧书堆里能淘“宝” 上海的后街藏着这样一个静心好去处-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街小店 | 旧书堆里能淘“宝” 上海的后街藏着这样一个静心好去处

后街小店 | 旧书堆里能淘“宝” 上海的后街藏着这样一个静心好去处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 2018-08-18 09:30:00

来源:新民网   作者:萧君玮,李若楠,陈炅玮,黄佳琪  

视频:故纸堆里淘惊喜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制

【新民网·独家报道】“虽然我今年60岁,但还是叫我小朱吧!”在浦东塘桥社区,两鬓花白的朱凤涛经营着一家旧书店。六年前,这家有着沪上最大民营旧书店之称的“小朱书店”因传出关门消息而引发关注,后择新址涅槃重生。转眼几年过去,朱凤涛的生活回归平静——每天孜孜不倦整理书架,和客人天南海北聊上几句,出门走街串巷收购旧书,书店稳定运营着。

字典、画册、小人书,哲学、作业本……每一间旧书店,都是一个藏身都市的聚宝阁。正如小朱所说,“知识没有新旧之分,一本书对没看过的人来说,就是新书。”

移动端可点击图片查看店内全景

每间旧书店都是个都市藏宝库

旧书店最辉煌的时刻,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

一根冰棍加一本小人书,弄堂口的旧书店就是孩子们暑假解闷的好选择。旧书店身兼书籍中转站,一套书假如缺个一两本,人们会去旧书店碰碰运气。对于爱书之人来说,这里还是个必不可少的社交场所。三两好友古今中外一番神侃,午后时光就此消磨过去。

图说:入口就是一书架的小人书,无比怀旧。新民晚报新民网 萧君玮 摄

虽今非昔比,但淘旧书给人带去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减少。

有书友形容,淘旧书好玩在于一个“淘”字。随便翻翻,不经意中找到一本喜欢的书,那感觉堪比茫茫人海中碰到自己的初恋情人。曾有读者来上海出差,一踏进小朱书店的门就被震撼。翻着看着,找到一本《小金鱼》。读者很激动,一定要买下。原来,这本书是他小学一年级时,爸爸叫他看的第一本书。

家住闵行的一位83岁的老先生是位大学教授,他给朱凤涛打电话,求购一本民国时期的《范氏大代数》。碰巧,几个月后小朱上门收书时,就遇到了这本书,但主人不卖。小朱把老教授的故事告诉对方,对方最终同意割爱。后来当他送书上门,愿望得以满足的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激动得像个小孩。看到读者心满意足,小朱说自己比老人还开心。

还有位住在书店对面小区里的阿婆也是书店常客,95岁的她,最爱看武侠小说。小朱总能投其所好准备好书,老人则带来西瓜、冷菜,相处就如朋友一样。

图说:遇到书友,小朱总喜欢聊上两句。新民晚报新民网 萧君玮 摄

泛黄书页间留下岁月的故事

朱凤涛的父亲也从事图书行业,曾在弄堂口摆书摊,后进入上海旧书店工作。耳闻目染,小朱与旧书结缘。

1979年,21岁的朱凤涛顶替父亲进了国营的上海旧书店工作。在当时,这一行是香饽饽。“因为资源匮乏,一些书市面上难找,经常有人拜托旧书店的工作人员留意。”有的人找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就像小时候吃到一块肉,开心!”

现如今,小朱书店还是这样服务着读者。采访间隙,朱凤涛的手机一直在响,是一位顾客打来电话,求购一本过去常见的“四角号码字典”。小朱一边询问是“大开本、小开本”,一边麻利找出为读者备好。这些有点难找的工具书,可能也只有通过小朱书店这样的旧书店,才能“复活”。

漫步在小朱书店里,书架被堆得满满当当,书本被套上塑料封皮,这都是小朱和店员在维护。“只要合法,哪怕再破,我都收过来,简易修补一下,我想尽量让这些书都找到需要它们的人。”

小朱书店里的收藏很“杂”。随便翻翻这些旧书,还能发现旧书之前主人的性格百态。比如扉页上一段工整的“何时购于哪里”手写字迹,说明藏家有收纳整理的习惯。有时能翻到前任主人用商标、纸币做成的书签,可能是随手就拿来使用的。有一次,小朱在收来的一本书扉页上看到曾经供职的国营旧书店印章,顿时也百感交集,“这说不定还有可能是多年前从我手上卖出去的。”

图说:小朱书店目前开在蓝村路上,已六年半。新民晚报新民网 萧君玮 摄

荒漠和绿洲间隔着一份耕耘

六年前,在塘桥街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朱书店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现在,书店与社区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2012年搬到这里后,小朱想尽办法,回报支持。塘桥街道和云南大理结对,三年内向一所学校捐赠五千本图书,小朱听说后主动请缨。20天前,首批两千多本图书已经捐出,近期又整理了近千本图书,马上再发过去。今年四月,小朱书店还给街道23个居委图书站配送图书,并有意定期为这些图书站调剂图书。

书店开在浦东,就曾有人提出疑问:“浦东是文化的沙漠,你开在那里能行吗?”缺乏文化气息,可能是很多人对浦东的刻板印象,但朱凤涛并不这样认为。有一天他在附近收购六户人家的百余本图书,让他有感而发地在朋友圈里写到:“这里是文化沙漠吗?这里是文化的湿地,文化的绿洲。”

现在,当你经过塘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底楼那家旧书店时,很大几率能遇到年中无休的“小朱”朱凤涛。他也有一个心愿——希望书店里30余万册藏书,可以“流动”起来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假如一本书,通过我小朱书店,再让一位喜欢它的人读到。那么我小朱也算对得起这本书,对得起写书的人。”(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 萧君玮 李若楠 黄佳琪 首席记者 陈炅玮)

编辑:龚莲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