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澜:办大赛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 | 中国入世20年20人-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姜澜:办大赛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 | 中国入世20年20人

姜澜:办大赛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 | 中国入世20年20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虹桥声音 2021-11-04 18:57: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厉苒苒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入世”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了世界 , 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2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对世界的贡献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在体育领域,入世20年间,各类国际顶级赛事纷至沓来,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赛事之都。体育成为中国眺望世界以及与世界的沟通桥梁,赛事成为展现国家风采的另类窗口。

采访上海久事集团原副总裁、资深体育产业管理者姜澜,听他诉说入世20年来,上海体育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姜澜1.jpg

图说:姜澜  来源/周国强 摄

上海窗口

2004年,姜澜结束了作为新闻人的职场前半生,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管理者。2007年底,中国第一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公司——“久事赛事”正式成立,姜澜出任党委书记和总经理。

直至今日,姜澜依然记得,还在自己担任新闻人时,上海就已经引入了第一届网球大师杯赛——办顶级国际大赛,上海在全国首开先河。“这是个创新也是个创举,上海找到了独特的推广城市形象的方式。”

那是2002年,恰逢中国加入wto第二年。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的一员之后,中外之间寻求合作互通的方式多元起来——举办国际顶级的赛事,成为交流互通的选项之一。极具前瞻性的眼光,上海市政府拿下了这个体育大ip,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了解了上海开放的胸怀。

2002年的网球大师杯,如今留存的照片影像中,彼时只是配角、还未大红大紫却拥有着无限可能的费德勒,穿上唐装,在黄浦江畔的微风中,捋着缕缕长发。他的身后,是一个崛起的浦东,一处新的城市空间天际线正在形成——入世之后的一个亮相,将全世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上海。

图片、报道迅速在世界媒体刷屏,通过大师杯,中国、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抓住了入世的东风,用全球通用的体育语言、外界感兴趣的方式,介绍上海改革开放的姿态,并将之传递给世界。”姜澜感慨,“办赛本身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意愿,这其中,其实也有加入wto之后,带来的启示和创意。国门打开,交流沟通创新,用这样的方式,让世界都知道,上海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姿态,可以做到世界的顶尖。”

上海模式

2004年起,顶级赛车赛事f1落沪;2009年网球大师杯升级成atp1000大师赛永久落沪;2014年,顶级马术赛事环球马术冠军赛来到上海……一届届办赛之中,上海体育人摸索着形成了一套“上海模式”。时至今日,这些赛事无一例外都承载着上海“品牌赛事”的美誉——国际评价积极正面;全球球迷、车迷充满挚爱;赞助商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赛事文化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上海人文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上海城市品牌的夺目亮色。

201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开赛前,将上海视为“第二故乡”的费德勒在社交媒体上,征求意见“上海去哪儿玩?”。短短半小时,收获来自世界的几千条留言,那些上海街头巷尾的好吃好玩的地点,已成为不少外籍人士熟门熟路的推介地,许多外国网友建议的地方甚至连主办方都一时找不到方向。姜澜回忆道,“20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大大提升,世界对我们的关注也大大提升。这其实正是加入wto打开大门,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带来的变化。” 赛事的举办效应令全球瞩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跻身世界三大影响力赛事的f1,愿意将其第1000站的重要庆典放在上海,这是对上海的信任,更是对中国体育的美誉。

多项国际大赛落沪,看似与经济毫不相关,但其背后的知识产权确立、人文技术交流,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在姜澜记忆中,从大师杯到f1以及后来的环球马术冠军赛,这批赛事当时进来并不是对方主动寻求,更多的是通过引进的方式。“体育赛事是世界共同兴趣,出于对运动明星的喜爱,会消除文化的隔阂。” 体育让我们与世界建立更丰富多样的合作。非贸易的形式、文化交流,知识产权方面都很有突破。

  一系列国际大赛的到来,不仅给中国体育带来迅速燎原、蓬勃发展的姿态,更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世界体育的合作,带动了中国人体育能力的提升,并带动了诸如展会、器械、培训、教育、旅游等多个产业发展。多样赛事的落地,对于政府如何开展有序、高效的管理运营,也带来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如今的上海更加善于按照国际规则,促进更多国际化的发展。”

将体育比作非贸易的一种经济交流手段,在姜澜眼中,“虽然办赛不涉及到经济贸易,看起来是一场比赛,但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和世界贸易体系紧密联系的一部分。”

没有入世,或许,上海就不会办这样的国际大赛。没有第一次的成功,也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国际赛事的到来,亦不会成就如今上海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二十年风雨兼程,如今回头望,国际赛事与上海互相成就,“对商业体育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帮助。”

新民晚报记者 厉苒苒

编辑:蔡骏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