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何小玲
【人物小传】
何小玲,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基基础公司维保事业部经理,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上海隧道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肩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地铁隧道营运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
在200多人的地铁维保团队里,她是唯一的女性。这份特殊,在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何小玲眼中,却没有什么。她始终认为,岗位是不分性别的,无论是谁,只要用心去做,把这份责任担好,放在心里,落在实处,那么就能做好。
胆大的“女汉子”
地铁每天运营将近18个小时,留给维保团队的时间只有晚上12时至凌晨3时。“每天的工作点都要在一周前就排好。”何小玲说,给地铁隧道“看病”和人一样,先由相关工作人员“预检”,然后根据轻重缓急来排“就诊”时间。地铁维保必须在列车结束运营后进行,确保第二天正常运行。“以往每周要下去四天,现在少了。”如今,走上管理岗位的何小玲身兼多职,但只要团队里的同事碰到新毛病或者棘手的问题,她仍坚持亲自上阵。
除了365天的常规巡检、维保,何小玲团队还要负责上海市重大工程和在建地铁的应急抢险工作。今年年初,某在建工地因操作不当造成隧道内涌水,何小玲接到通知赶到现场时,已是傍晚六点,隧道内的水混杂着淤泥已积了40厘米深,管片还在不停地掉落。而渗漏点在距离隧道口大约800米左右的地方,走这段路一个不慎,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队员们听到何小玲说,“我们进去,再这样下去真的不行了。”于是,她第一个带头走了进去。
一行人有惊无险地抵达渗漏点后,发现头顶的管片已经完全变形。队员们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只是默契十足地开始抢修工作。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12小时奋战,最终险情得到控制。事后,有人问何小玲,当时你怎么就带头进去了?何小玲说,我是团队的领头人,我不进去,让我手下的人进去怎么行,这样我会瞧不起自己。
这个胆大的“女汉子”,刚开始去工地时也哭过鼻子。何小玲回忆道,1995年原本从事材料科研的她正式加入防水队,第一个工程就被外派到深圳的电缆隧道。那时下隧道没有楼梯,只能沿着隧道壁上的钢筋往下爬十多米,隧道内黑黢黢的,又有些潮湿,因此她常常脖子上套着手电筒,口袋里揣着好几板小灯泡,就怕手电筒会突然跳掉。“在工地上,女同志确实有很多不便之处。但真的做上手了,也没想过要放弃。” 何小玲说,这可能和她从小就有些男孩子气、不服输的性格有关。
忙碌的“女强人”
从一开始零零散散的地下工程堵漏,到2007年团队正式接下上海轨交6号线整线的维保工作,再到如今为上海、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500多座地铁车站、800多公里地铁隧道提供维保服务,团队在2017年正式改名维保事业部,队伍规模从最早的几个人扩大到200多人。
工作20多年来,何小玲见证了维保技术、装备的不断改进。“从前堵漏拿个蛇皮袋走人,现在配发给工人的都是组合式箱子,里面一整套工具都配备齐全;单个脚手架不够灵活,我们就用土方法改良工具,做成像‘八爪鱼’一样的脚手架,方便施工人员从各个角度都能去操作;现在注浆时有云控制平台,在后台的办公室就能看到注浆流量。”何小玲娓娓道来。
而地铁维保工作,也从最早的临时应急、完成堵漏,慢慢向整线制生命周期维保发展。近年来,何小玲团队运用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实时现场情况会诊等方法,让维保工作中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事故预控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将隐患出现的概率降到了最低。与此同时,她还带领团队,正在筹建“隧道维保科创中心”,聚焦工艺工法创新、进口设备改制等,让地下工程的维保工作更加精细化。
忙碌并快乐着的何小玲,今年年初又有了一个新任命——防水公司总经理,要带领团队在短期内完成配方升级,扩大产品销路。为此,她从研究团队着手,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研究出发泡率更高,凝固时间更快的材料。销售上,她将以施工核算为主的经营科转为以产品销售为主的营销科,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如今,防水公司半年的产值已超越去年全年,何小玲又一次地不负令箭上的使命。
新民晚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