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人之一,现任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是ic卡之父,又带领团队研制出四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逾20年,拥有国内发明专利逾20项。
图说:李蔚(左)在生产线指导工作。资料照片
掏出交通卡,“嘀”的一声付费成功,就此告别人工排队买票。不知不觉中,ic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李蔚,就是主导开发它的ic卡之父。除了ic卡,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也是他所挂帅的团队出品。
为了摆脱导航芯片依赖国外购买,做到完全自主可控,始终怀揣“中国芯”梦想的李蔚,带领上海复控华龙团队,10多年来研制出四代中国北斗芯片。如今,团队正围绕北斗三号系统,全力研发全新五代芯片,致力成为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的领航员。
入市场
招兵买马“像宋江”
一说到ic卡、北斗芯、“海龙王”……李蔚的语速就超快,像机关枪扫射一般。今年48岁的他,与芯片已经打了20多年的交道。
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李蔚先留校在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了两年。但实验、论文和实际操作终究有差距,他更想将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
做实践操作,就拉帮结伙地参与创建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新成立,缺兵少将,那会儿我见到谁(主要在同学圈中)都要拉扯着谁入伙,次数多了,他们都笑称我是‘宋江’。”回忆起刚创业的阶段,李蔚很是感慨。
实践非常顺利。1999年,李蔚成功开发出复旦微电子第一个ic卡芯片、主导开发的多条产品线每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颗芯片,到现在还广泛应用在上海的交通卡等智能卡领域。
“我们从事的芯片行业是一个工程性的行业。”李蔚说道,“我的想法很朴素,我希望我做这个产品,能够被大家用,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北斗芯
超精微的“千层酥”
2008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上马,李蔚作为复旦微电子旗下子公司复控华龙的ceo,聚焦北斗产业,进行北斗芯片开发,并完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基带芯片、北斗专用高精度守时芯片及北斗模块系列产品等研发。其中,北斗二代守时芯片更是实现了超高守时精度,比国内外同类芯片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在年轻工程师喻昌远看来,正是团队的严谨才有了经得起检验的北斗芯。他说,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内部有40多层的掩膜层,就像一个超精微的“千层酥”,每一层都布有密密麻麻的电路,设计的每一步都不能有误。
李蔚坦陈,其间也走过不少弯路。最大的一次危机是2013年在北斗第三代产品进行新一轮招标时,他们的团队竟然在第一轮评测时因意外故障失利。在克服经费紧张,只能搬回母公司办公等一系列困难后,他凭借自身强大的能力给员工以信心,率领团队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凭借自身出色的能力终于在第二轮测评中逆袭成功,大获全胜,继续书写“中国芯”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海龙王”
海上气象智能测
“海龙王”就是李蔚的又一个传奇。海洋保障离不开海洋气象,曾几何时,我国渔船在海上的气象保障大多是通过接收日本发布的海洋气象预报,建立我国主导的海洋气象观测网刻不容缓。而要实现海上观测数据实时收集,智能海洋浮标必不可少。
记者在位于本市宝山区长江软件园的上海复控华龙产品展室,看到了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龙王”。这是一个带支杆的篮球大小的桔色球状物体,就是海气界面智能浮标,它采集到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以及水面以下的相关海洋数据,可以通过公司研制的北斗芯片,完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实现远程应用管理。
“海龙王”是由复控华龙与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联合研制,具有良好的海上环境适应性,体积小、成本低、高性能特性,让其有望替代科研团队对国外海洋浮标产品的依赖。目前,公司行业方案部经理肖远平刚刚完成在长江口的新一轮测试,下月这套设备将跟随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赴南海,为建设中国主导的海洋气象观测网络提供支撑。
随着北斗三号卫星一颗接一颗上天,这支不到70人的团队早已启动研发新一代北斗芯片,每天继续重复着枯燥的测试、工艺选型,只为让中国芯片一点点强大起来。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