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70年|一家三代接棒气象观测 从人眼到“电子眼” 科技已织出一张观测“大网”-j9九游会网站

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国70年|一家三代接棒气象观测 从人眼到“电子眼” 科技已织出一张观测“大网”

家国70年|一家三代接棒气象观测 从人眼到“电子眼” 科技已织出一张观测“大网”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生活 2019-04-18 09:3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图说:中国气象局曾多次授予姚德君“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表彰其在测报工作中“连续250班无错情”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摄(下同)

自1872年法国传教士高龙鞶在上海徐家汇创建观象台并在观测日志上记下第一笔起,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发展,上海的气象观测在这近150年里从未中断过。从这里走出的中国第一代气象人更是将这种坚守的精神代代相传,呵护着这座城市的阴晴冷暖和风云变化。

姚云祥,就是从徐家汇观象台走出来的第一批中国员工,曾任上海气象台预报组组长。“父亲在世时常说,建设一个新中国,气象事业非常重要,一定要为祖国发展、为气象事业做出一切贡献。而他确实也用兢兢业业、勤勉朴实诠释了他对气象工作的热爱。”受姚云祥的影响,女儿姚德君、外孙女胡艳都陆续接棒,一家三代坚守上海气象测报,也见证了70年来上海气象科技的迅猛发展——卫星、雷达、自动仪器的“加入”,已织出一张网络天气的观测网。

binary_middle (6).jpg

binary_middle (7).jpg

图说:姚云祥手绘天气图和天气观测记录

战机轰炸下观测从未中断

姚云祥家境贫穷,虽然自幼读书不多,却从未没放弃过对学习机会的追求。1930年,在松江天主教神父徐川生推荐下,年幼的他独自前往徐家汇观象台,跟随著名的意大利籍气象专家龙相齐神父(ernesto gherzi)学习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知识。“当时,徐家汇观象台的气象书籍多为法文所著,父亲克服困难,自学了法语,成为徐家汇观象台第一批中国员工。”姚德君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徐家汇观象台受战争影响,经历着一段艰难岁月,彼时,世界气象事业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业务能力强,父亲被选派到延安东路1号外滩信号塔进行气象工作,主要负责向徐家汇观象台抄发英法文的海洋天气预报,为太平洋上过往轮船提供气象信息。但随后,国内解放战争又打响了。”

当时,国民党战机常在上空盘旋轰炸。上海解放前,为了气象事业的延续观测,为了气象观测数据不中断,姚云祥成为信号塔唯一坚守的员工。他连续值守一个多月,冒着被敌机轰炸和被特务破坏的危险,看护仪器、设备,抢救保存各种气象数据,直到1949年5月31日信号塔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

解放后,姚云祥一度担任了上海气象台预报组组长等职务,期间荣立三等功。退休前,他被委派前往金山气象局工作,退休后还获得过中国气象局授予的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的荣誉证书,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卓越贡献。姚德君在家中排行老六,也是姚云祥最宠爱的小女儿。她说,父亲一辈子没有太多轰轰烈烈,但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是这种对气象的热爱精神感染了我,让我作出继承父亲事业的决定。”

binary_middle (8).jpg

图说:姚云祥留下的天气日记。相片中,后排左一为姚云祥、前排左一为姚德君、后排左三为胡艳

女承父业30年坚守观测站

姚德君回忆说,父亲还未退休时,她就进入金山气象局,从事气象测报工作。“我工作上手很快、差错少,离不开父亲的严厉教导。”姚德君第一次做气象月报就曾遇到过难题:一张风的统计表里横行和纵行的统计数据差了0.1,怎么演算都找不到问题。“当时同事喊我去吃午饭,父亲却要求我先算清楚。我觉得特别委屈,一边流泪一边检查。”一个小时后,她终于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修订。这时来送午饭的姚云祥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气象工作容不得0.1的马虎,必须精确小数点。21次“上海市地面气象观测优秀测报员”、2次“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优秀测报员”、连续10年气象报表审核无错……从此,姚德君的字典里永远的记录着“认真”二字,这也是姚云祥传给她的最好财富之一。

从1979年进入金山气象局工作到2009年退休,姚德君的30年气象生涯,经历了气象仪器的更替,计算设备的演变。“刚工作那会儿,观测全靠人工,报表得用算盘统计。观测完毕3分钟内把天气编码通过邮电局发送出去。后来发报改用对讲机的高频对话。到了80、90年代,网络的诞生让信息传输更便捷了。”姚德君说,气象测报从一个算盘一支笔变为电脑计算,从人眼观测进步为雷达、卫星、自动仪器这些“电子眼”的实时监测,科技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测预报其实很枯燥,但又是最要求持之以恒的工作。”为了保证气象数据完整性,在工作的30年中,姚德君从来都是风雨无阻,甚至曾冒着被雷电击中的危险外出观测。

星火传承呵护城市冷暖阴晴

受外公和母亲的耳濡目染,80后的胡艳从小就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母亲值班,我就跟着吃住在站里。四五岁开始,我就会跟着去观测场转转。至今,我都记得金山的发报编码‘58460’。外公也时常会在家和我谈天,比如,天上飘的是什么云,会不会下雨;风由什么方向吹来,会有多大。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年纪太小,似懂非懂,但那时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气象的种子。”2006年,胡艳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毕业,随后就进入了闵行气象局工作,还是“接棒”姚家的传统——气象测报。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原先,现代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让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如果说,姚德君30年气象工作见证的是气象科技的进步,那么,胡艳正在经历的是气象服务从大众化向精细化发展的过程。“城市化进程,让生活变得更舒适,但城市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变得更脆弱。比如,强对流天气影响、城市热岛效应,这些城市的新问题有时候就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给气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2年前,胡艳被调入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开始从事城市气象研究。她把这项新工作称为新的“家庭接力”。

【老物件的故事】

binary_middle (5).jpg

图说:1949年上海解放后,姚云祥在外滩信号塔发出的一份飓风预报

姚德君至今珍藏着父亲的当年工作时候留下的气象笔记、手绘天气图等珍贵资料,里面有一份由姚云祥写于1949年的天气预报尤为珍贵。在这张手稿中,姚云祥写道:“发现碎积云。已知洋面飓风。晨间东方有层积云至四十五度以上,琉球地区有飓风迫近沿海地区,倘海上无飓风午后定有阵雨。谚云‘东南卯没云,雨下巳时辰’。如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之飓风,二十四日午后抵达,卷层云由东方北转东蜿蜒徐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25日,在外滩气象塔工作的姚云祥因准确预报了强台风,使得海上船只无一损失,得到了陈毅市长的高度赞扬。“那个被准确预报的强台风,就是父亲这份天气预报里提到的这个。”姚德君说。此后,1950年3月,姚云祥被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任命为上海气象台预报组组长,负责陆海空天气预报,期间还荣获三等功。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编辑:任天宝

看评论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