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江南长兴。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陈炅玮 摄制
位于长兴岛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865年创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民族工业企业。江南造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和现代军事工业的奋斗史,一部中国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史。
从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驱逐舰等,江南造船填补了我国工业史上诸多空白。如今,江南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依然为祖国海军提供着坚强支撑。
【新民晚报·新民网】不久前,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水,这是我国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对很多江南人来说,国旗飘展、彩带飞舞、汽笛鸣响的热闹场景久久不能忘怀。在江南造船的发展历史上,这一天将被深刻铭记。
登上长兴岛,走进这艘万吨级驱逐舰的“娘家”,记者的眼前一片开阔。高耸的龙门吊、巨大的港池、堆放整齐的结构分段,如同一轴长卷,依次展开。这就是有着 “中国第一厂”之称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镌刻在巨大龙门吊上的“江南长兴”四个大字,诉说着这座百年老厂的光荣与梦想。
图说:江南造船厂位于长兴岛,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万吨级驱逐舰的“娘家”,它今年152岁,可谓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我国海军船只的很多个第一都诞生于此。陈梦泽 摄
平地造船 整罐吊装
“当年,黄浦江畔造船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施展不开拳脚。现在来厂里走一圈,只需要看看龙门吊,就能知道我们的建造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南造船建设工程部部长罗厚毅介绍说。
2005年的6月3日,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在长兴岛的芦苇荒滩上打下了第一根桩。十年间,以世博会为契机,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实现了从浦江畔到长江口的历史性跨越。
“从高雄路2号到长兴江南大道988号,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以前黄浦江边,厂区里面马路上都堆着分段,现在我们的大道就像社会上的马路一样,绿化就像公园一样。以前都是塔吊,最大150吨,现在是龙门吊,600吨、800吨都有,我们造的船也越来越大。当初的江南,受硬件条件所限,一条船要分成几十个分段,在船台上搭建。如今在长兴岛,我们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平地造船’模式。比如,一艘近8万吨的散货船,分成三个大型总段,建成后再合拢。船台周期从4个月,缩短到一个多月。”罗厚毅把以前的造船模式比喻为“搭积木”,100多块分段“积木”一个个吊上去,现在是区域总段建造,分割成三四块大部段吊装。“巨型总段建设工法”成为江南又好又快建造驱逐舰的法宝之一。
去年3月,在江南造船长兴造船基地1600吨龙门吊成功交付。这让江南造船的vlgc(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建造便利了许多。
vlgc的单个液罐重达1300吨以上。此前,江南造船龙门吊的最高起吊能力只有800吨,因此需要先将液罐一分为二,吊装进船后再进行整合。这实为无奈之举,不仅影响施工完整性,也给液罐船台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如今,江南造船完全实现了整罐吊装。我们可以在平台上先建造一个整罐,再吊进船内。硬件能力的升级,也升级了江南造船的总段建造能力,随着总段越造越大、吊数越来越少,总段的完整性得以进一步提升,进而缩短了造船周期。
图说:船台中、码头上,一艘艘舰船陈列,如巨人守护岸线。陈梦泽 摄
数字造船 技术革命
在罗厚毅看来,新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推动了造船技术的革命。从2005年起,江南新基地在长兴岛下游4公里岸线上,以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厂房和设施为我国造船带来了深刻的技术变革,生产规模和产能大幅增加。
比如,江南造船制造部配置了世界首台复杂曲面船板成形装备——船舶大型三维数控弯板机。这种“神器”集成了现代工艺技术、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解决了三维曲面船板数字冷弯成形的世界性难题,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此前人工需要几天才能加工成形的弯板,如今只需要3个小时。
留意停泊在江南造船码头上的船舶就会发现,船舶外壳的平面线条光滑流畅,这是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发挥的威力。技术人员负责焊接数字化设计,建立工艺数据库,将焊接规程同焊缝模型关联起来;在车间一线,焊工凭证打卡后,系统为工人配置工作量和焊接通道;在焊接过程中,数字化焊机规范作业流程,给每一个工作点配置最合适的脉冲,输出最精准的电流。
江南造船通过焊机联网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数据库囊括焊接规程信息、焊机质量信息等50多项基本信息和拓展信息。不断充实、庞大的数据库对未来每一条焊缝、每一项工程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每一块钢板都有‘二维码,所有切割、加工、物流等信息,以及钢板的尺寸、焊接要求等大量参数,都能查到,都可以追溯。”
“现在我们这里还有了‘智库’,这是企业研发的大脑,指挥我们攀登世界造船工业的高峰。”去年底,江南研究院成立,组建包括船舶动力研究室、舱室环境研究室、先进焊接制造实验室、数字造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为未来船舶工业发展储备优势技术。
“你们来看看这面墙。”罗厚毅带着记者来到江南研究院的后庭院处。这面墙为清代时期所建,是江南造船现存最老的建筑遗迹之一,曾是江南制造局铸钱厂的墙体。“我们把它搬迁过来,安放在研究院,寓意传承百年江南记忆,见证江南的发展变迁。”
图说:工人控制磁吊运送船体部件。陈梦泽 摄
搏击风浪 民族力量
走进江南造船厂门口的展示陈列馆,会惊叹于这座百年老厂旺盛的生命力。152岁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越陈越香”,越老越俏。
“1986年交付的出口散货船‘祥瑞’号,是我国第一个在英国伦敦航运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船舶品牌;上世纪末,江南又成功建造化学品/成品油船、高速无舱盖集装箱船、半冷式乙烯液化气船、自卸式散货船等高技术船舶。江南造船还建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浮式生产储油轮‘渤海明珠’号,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工装备产品。还有,‘远望1’号至‘远望7’号,三代六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全部由江南造船建造或改建,组成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船队。”说起江南造船的历史,罗厚毅如数家珍。
如果把军工历史最悠久、军品型号建造数量最多、人均军品产值最高、战略性产品竞争能力最强作为主要指标,被称为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江南可谓当之无愧。
“我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65”型护卫舰、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等都在江南诞生。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参与了某型驱逐舰的全程研制过程,收获非常大。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船舰在亚丁湾护航任务中亮相,就觉得特别自豪。我相信,所有的研制者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扬国威,壮军力,展雄风,江南为我国海防建设提供了一大批海防急需的主战舰船,江南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实现自己军工报国梦。
全新的造船流程和一流的工艺技术,让江南承担了国家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重点型号。船台中,码头上,一艘艘新型舰船展现着雄伟身姿。未来驰骋大洋,搏击风浪,它们无不代表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力量。(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